生活

妙齡女車禍後慘變O型腿!該換關節還是保膝矯正?醫:要考慮年紀及活動性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車禍後竟變O型腿!她膝蓋險及早報銷

O型腿不只影響腳型美觀,更可能增加軟骨磨損,導致退化性關節炎提早發生?台中榮民總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李坤燦指出,東方人先天O型腿比例較歐美國家高。年長者除了正常的關節退化,O型腿也是加重關節不正常磨損的原因。年輕族群也可能因為先天腳型或外傷出現O型腿,產生下肢的嚴重變形。

 

李坤燦醫師表示,曾收治一名30多歲年輕女,因車禍造成韌帶受傷及右腳變形,雖有進行韌帶重建手術,但術後韌帶不穩定造成膝蓋持續磨損。透過3D列印輔助保膝矯正手術,使下肢力線得以回到正常角度,不只保留膝蓋,也減少未來要換人工關節的風險。提醒年紀尚輕卻有膝蓋痛及O型腿的患者,應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

膝蓋只能換關節?醫揭退化性關節炎治療方式

 

「當出現膝蓋痛等症狀,最重要的是找出危險因子,以及加速膝蓋惡化的源頭!」李坤燦醫師說明,肥胖、O型腿、缺乏運動、錯誤姿勢的長期勞損,都是促使現代人關節磨損的因素。除了改變生活型態,規律運動、肌力訓練及營養攝取是維持健康關節的根本。如果採取相應調整後膝蓋痛仍持續,應及時就醫找出病灶加以解決。

 

李坤燦醫師指出,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治療需要「客製化」考量,短期發炎疼痛時可介入藥物抑制;中老年時的退化性關節炎,可打玻尿酸、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的增生療法,當保守治療無顯著效果再考慮進行手術。其中,置換人工關節是終極作法,介於保守治療與關節置換之間,現在則有更精準的保膝矯正方式,適用活動需求較高、關節炎疼痛較明顯的族群。

該保膝還是換人工關節?須考量年紀與活動性

 

「退化性關節炎的手術方式,最先要考量的仍是年紀!」李坤燦醫師表示,以中老年的退化性關節炎而言,如果年紀偏長且活動性不高,可考慮直接置換人工關節,減少未來再次手術的需要;年紀較輕且有活動性需求,希望保留膝蓋的族群,則可考慮接受保膝矯正。

 

李坤燦醫師指出,退化性關節炎的年輕患者主要分兩種,一種是遭受車禍或外傷,巨力撞擊造成下肢變型與關節位置偏移,在保膝矯正手術下幫助下肢角度恢復正常。另一種是韌帶受傷後韌帶未妥善治療留下後遺症,造成韌帶長期不穩定引發嚴重的膝蓋變形。這類病人如果只做韌帶手術,有可能未來再次發生關節磨損,須考慮同時進行保膝矯正手術,才能得到幫助軟骨修補的最大效益。

保留膝蓋與活動性 3D列印搭配保膝矯正手術更精準

「關節不正常磨損的一大原因是腳的型狀不正確,保膝矯正手術有如『輪胎重新定位』,讓膝蓋承受的壓力重新分配,讓好的軟骨協助支撐,幫助膝蓋有機會延長使用壽命!」

 

李坤燦醫師說明,人工關節的發展純熟時間較早,而保膝手術近十年來才更廣為人知,與新式骨板及3D列印等智慧醫療引入有關。保膝手術的術式發明已超過30年,早期因為鋼板設計與固定能力不理想,相對併發症較多。

 

現今搭配電腦斷層掃描和3D列印,利用電腦進行術前運算,幫病人規畫專屬的器械及鋼板材料,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住院天術及降低疼痛感,得到更好的矯正精準度。李坤燦提醒,保膝手術透過矯正下肢力線達到保留天然的膝蓋和軟骨,延長關節使用年限,而平時正確保護膝蓋健康仍是關鍵。

 

膝蓋疼痛及早檢視風險因子 缺乏運動關節易脆弱

出現膝蓋疼痛症狀,應及早檢視自身的健康問題。李坤燦醫師指出,下肢膝蓋是身體最主要的負重關節,體重每增加一公斤膝蓋承重即增加3-7公斤。本身屬於過重或肥胖應適當減重,降低膝蓋負擔。另外,關節需要關節液流動才能得到營養,而肌肉能保護關節維持穩定,缺乏運動和肌力不足者的關節相對更為脆弱。

 

李坤燦醫師表示,生活環境中增加膝蓋疼痛的危險因子,如長期負重、反覆的上下樓梯、起立蹲下以及遭遇外傷,都可能加重膝蓋問題,當無法解決時應及早就醫找出根本原因,避免延誤治療甚至需要提早手術。更勿輕信坊間廣告採用無實證效果的偏方治療,以免造成膝蓋更多不可逆的傷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