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日澳兩國的台灣難題
(德國之聲中文網)《新蘇黎世報》撰文指出,一旦中美在台海發生沖突,日本和澳大利亞是否會派兵支援美國?五角大樓提出的這一問題,令日澳兩國陷入兩難境地:如果拒絕出兵,肯定會引起特朗普政府的強烈不滿。而答應出兵,北京的經濟制裁想必會接踵而至。這篇題為《美國向太平洋盟友施壓》的文章寫道:
“對於協防台灣的問題,美國一直表現得相當寬容大度,基本不會向盟友公開提出此類問題;即便提出,也會滿足於含糊其辭的回復。畢竟華盛頓一直都在奉行所謂‘戰略模糊’政策,既不明言、也不承諾在中國攻擊台灣時是否以及如何出手相助。然而,前不久,五角大樓顯然已經在向澳大利亞和日本的國防部施壓,要求他們在台海戰爭爆發時明確承諾提供軍事援助。《金融時報》援引美、日、澳三國消息人士的說法,已經就此進行了報道。
最先要求日澳盟友明確表態的,是負責戰略政策的五角大樓第三號人物科爾比(Elbridge Colby)。《金融時報》發表相關報道後,科爾比在社交平台X上寫道,國防部正專注於落實特朗普總統的‘美國優先’政策,旨在恢復威懾以及以‘實力換和平’。科爾比還以不大外交的措辭敦促各盟友增加國防支出。
對東京和堪培拉政府來說,華盛頓提出的問題不僅過於敏感,時機也欠考慮。一周後,日本將舉行參院選舉。石破茂領導的自民黨選請本來就不大看好,更何況特朗普發出的關稅威脅,已經令執政黨陷入沉重壓力。”
《新蘇黎世報》報道指出,一旦中美發出沖突,日澳兩國都將是美國不可或缺的戰略支點:日本不僅是第七艦隊和西太平洋最大空軍基地的駐地,還駐有約5.5萬美軍;駐澳大利亞的美軍雖然人數不多,卻擁有衛星監聽站和潛艇通信站,是美國潛艇和遠程轟炸機重要的後勤基地。
“批評者警告稱,上述基地有可能會成為中國潛在的打擊目標;一旦北京對這些基地發動襲擊,堪培拉與東京將別無選擇,只能參戰。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多年前就已明確指出:‘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安倍的這番表態顯然是為了對北京形成威懾。
在澳大利亞,也有人呼籲政府面對現實。澳大利亞內政部前國務秘書佩佐羅(Michael Pezzullo)就對《新蘇黎世報》表示,堪培拉應同華盛頓共同商討台海沖突的預案。他強調,這樣做並不意味著屆時美國及其盟友就一定要軍事介入,‘戰略模糊的目的就是要讓北京難以拿捏,增加其決策難度。而盟友之間制定共同的規劃,則完全是另外一個層面的事情。’
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近日就日美同盟關系發布的一項調研也持類似觀點。鑑於台海危機隨時都有可能爆發,日美雙方應當現在就開始討論美國直接介入以及日本屆時如何提供支持的可能性。‘盟友之間應極力避免的場景是,美國已經出手保衛台灣,而日本則在進行無休無止的討論。’”
對付特朗普的關稅大棒 中國並非歐盟的典範
盡管美國總統特朗普不斷對歐盟發出關稅威脅,但迄今為止,布魯塞爾一直都寄希望於通過談判緩解爭端。有人主張,歐盟也應效仿中國對特朗普采取“以牙還牙”的強硬態度,《法蘭克福匯報》就此寫道:
“對於美國發起的關稅攻勢,中國自始至終都在采取‘以牙還牙’的強硬策略,以對等甚至更高的關稅進行報復。雙方尚未開始對話,關稅摩擦就已全面升級。不過,中國的強硬立場收效並不明顯。美國迄今仍在對中國商品征收平均約 50%的關稅,而中國也在對美國產品征收平均約33%的關稅。至於外界傳聞說,中國已承諾提供稀土以及美國答應給予貿易便利,目前細節含糊不清,並未構成有約束力的協議。
有鑑於此,中國的強硬雖然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的策略形成了鮮明對比,但絕非成功範例。同樣,日本押注於美日‘特殊關系’的做法也收效甚微。特朗普雖然同英國和越南達成了貿易協議,但畢竟這些國家對美國的外貿影響甚微,因此,歐洲、中國或日本都無法將其視為可效仿的成功模式。令人遺憾的現實是,在特朗普發起的貿易政策攻勢之下,世界其他各主要經濟體體幾乎沒有找到任何有效手段,來挽救先前以合作為主導的全球貿易體系。”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媒體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