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金融科技趨勢論壇FintechON| 2023 金融科技趨勢論壇FintechON圓滿結束,虛擬資產監管重點整理一次看!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2023 金融科技趨勢論壇TFTAFintechOn,昨(23)圓滿落幕。在 2022 一連串黑天鵝事件發生後,本次論壇也邀請到產官學中的代表,並將論壇大致區分成了美洲、阿聯酋、新加坡、日本、台灣。
論壇一開始,臺灣融科技協會理事長蔡玉玲首先發言。她認為,雖然 FTX 破產後有不少檢討聲浪,但她也看到全球有 20 個城市都希望變成新的「加密中心」,推廣加密產業的力道也還在增加。
立法院上(1)月要求行政院儘速研議虛擬貨幣之定性,並指定主管機關與納管機制,於三個月內向立法院提出專案報告。目前主管機構和監管架構尚未明確,因此蔡玉玲也希望這次論壇能提供行政院一些意見。
蔡玉玲指出,確認主管機關後,大致會有兩個監管方向,一是要高度監管,執照取得方式偏傳統金融,另一個則是採較寬鬆處理,鼓勵更多新創。
政院洗錢防制辦公室主任暨法務部政務次長陳明堂認為國內對「虛擬通貨」的規範有遺漏。第一個是定義不明,通貨、資產、貨幣這三個概念經常混用,第二是台灣僅有規範虛擬通貨洗錢由金管會負責,但發行監管卻沒有指定機構。
另外透過虛擬通貨的詐騙案也層出不窮,如何讓大眾更理解加密貨幣,也是相當重要。
那麼,在即將開始明確監管的 2023 年,我們會遇到哪些問題呢?
ㄧ、證券、商品、衍生品
除了定義責任歸屬的主管機關以外,目前虛擬通貨最大的爭議就是「類別」。前 CFTC 主席 Timothy Massad 認為這個議題讓虛擬資產有分歧,從而創造灰色地帶。這也是美國現在面臨的問題。
針對這個問題,前 CFTC 主席 Timothy Massad 給出了解決方案,主管機關應創造一套最有共識的監管架構,像是交易所的第三方託管、用戶資產隔離這些措施,保護絕大多數的用戶。
二、標準制定,許可或是報備?
指定主管機關以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態度。是要維持現在的許可制,由金管會統一監管,還是報備制,讓量體小的企業能有彈性創新。
針對這點,業者有不一樣的意見。
ACE 交易所執行長王黌驌建議,量體較小的業者可採報備制,但需要符合一些規範,包括通過 ISO 27001 國際資安的審核,另外還需要資產隔離、儲備證明、信託證明。
這點也許可以參考新加坡的做法。
新加坡的支付法案(PS Act)有兩種牌照,大致依照量體決定,支付交易或持有的電子貨幣浮動量低於規定,則取得標準機構支付許可證(SPI),監管相對寬鬆,旨在鼓勵新創和支持小型企業,超過標準則取得主要支付機構許可證(MPI)。
另外證券型代幣也是分量體監管。一般證券代幣發行要有公開說明書,私人或小額,則可以豁免。這有點類似我國目前 3,000 萬以下豁免監管沙盒,但對一般業者來說,3,000 萬(相當 100 萬美)的量體時太小,新加坡的規定是 12 個月募資 372 萬美元以下。
三、不可全套用現有架構
對監管機構而言,加密貨幣如果能適用現有架構當然是最好。但問題在於,這可能會讓新創窒礙難行。幣安亞太和中東地區的合規主管 Eleanor Hughes 就舉出在杜拜 MVP 計畫規範的例子。
按照資產適足率,交易所需要將一定比例的資產放入冷錢包,但加密市場變動相當快速,如果依照規定執行,反而會讓交易手綁手綁腳,無法提供即時的服務給用戶。
另一個例子則是 MaiCoin 集團創辦人暨執行長劉世偉提到的「換匯額度」。
企業每年換匯都有 5,000 萬美元的限制,而業者對外購買加密貨幣是用美元計價,會產生大量的換匯需求,沒有針對加密貨幣買賣的申報規範與平台之下,5,000 萬美金的額度很快就會用完。。
因此,我們需要一個更符合加密產業的監管框架。
曾銘宗立委:5 月 16 日後會確立主管機關
對於眾人的擔憂,曾任中華民國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的現任立委曾銘宗表示,沒有統一的管理機關就是監管效率不佳的原因。
由於虛擬資產現定義為一般商品,歸為經濟部管轄,這讓虛擬資產的監管是被切割的,例如詐騙和洗錢歸法務部管理、涉及證券則是金管會監管,太多分散的機構無法聚焦整體問題。
現曾立委已經提出了主決議,並獲得朝野支持。按照這個決議,行政院勢必將在 5 月 16 日前,擬定台灣虛擬通貨的主管機關,可能是金管會 (著重監理) 或是數位發展部 (協助產業發展)。
在本次論壇,臺灣金融科技協會已經匯集業者意見,完成「台灣虛擬產業發展建言書」並轉達給立院。有了主管機關以後,接下來就是擬定監管架構,產業需要的是,在監管的同時又不扼殺創新。正如蔡玉玲理事長所說,「台灣,不能在加密浪潮中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