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物理實驗室走進光影世界-楊士宏用攝影為立體世界建檔
商傳媒|魏益權/台北報導
一位來自台灣、擁有物理背景的攝影師,擅長用影像說故事,讓建築與光影交匯成為可被閱讀的語言。他對於藝術的熱情與追求,未限縮他非藝術科班出身及背景訓練。憑藉分享美好的瞬間及無語的感動,這股執著,屢屢獲得國際藝術攝影協會(IAAP)頒發的 Artist、Titan、GPU等多項攝影榮銜及金銀銅殊榮。於 2025 年入選英國曼徹斯特藝術博覽會與法國亞爾攝影節等國際展覽,成為備受關注的亞洲新銳攝影師。
他是將理工邏輯與美感直覺融合創作的跨界攝影者—楊士宏。用一台相機,從建築開始,為世界留下可被閱讀的立體詩。
走出實驗室,他選擇將光學轉化為感性影像
1992年出生的楊士宏,畢業於中興大學物理所。在學生時期,他便以週末接案的方式接觸攝影,最初拍民宿、婚禮、商品,因為興趣而累積作品。24歲那年,他毅然決然地確認自己願意為攝影投入的時間與熱情,早已超越他對實驗數據的興趣。當別人還在課堂裡討論量子理論,他已經在清晨建築前等待第一道光線。
「我喜歡線條、幾何與光影的變化,而建築攝影正是結合這些元素的藝術形式,」他說。憑著這份執著與審美,他一步步由業餘轉為專業,如今已是建築師、建商指定合作的攝影夥伴。
發明立體圖片觀看器,讓影像不再只是平面
2025年,楊士宏以自創的「立體圖片觀看器」取得專利,這項作品結合凸透鏡與視差原理,不靠數位螢幕、不需電力,讓觀者用肉眼便能感受影像深度。「這是我將理工訓練和藝術直覺融合的成果,讓攝影真正變成空間的體驗。」
該專利裝置已應用於他的藝術攝影作品展示中,也吸引眾多藝術愛好者與設計師關注。
他的作品,是一場靜默但深遠的旅行
今年五月,他以《形.力》為主題展出近年旅歐作品,橫跨紐約的鋼筋夢想、英國的歷史厚度、義大利的光影靈魂與挪威的自然神性,將個人對城市與自然的觀察轉化為影像。「這些地景裡,有一種靜靜存在著的力量,等待人們去對話。」他說。
此時的攝影作品已在世界各地斬獲獎項,包括印度、北馬其頓、羅馬尼亞等國際攝影賽事的金獎與榮譽獎。近期他也受邀參與亞爾攝影節與英國曼徹斯特藝術博覽會,持續將台灣攝影推向世界。
英國曼徹斯特藝術博覽會登場—讓作品自己說話的時刻
今年,楊士宏受邀參與英國曼徹斯特藝術博覽會(Manchester Art Fair),以三組建築主題作品參展,包含《仰望之所:穹頂的時間與凝視》、《斜坡上的城市遺緒》以及《無限迴廊》。他透過極簡而精準的構圖,將建築空間轉化為可閱讀的抽象語言,引導觀者思考空間、記憶與凝視之間的關係。
與以繪畫為主的展區不同,他的攝影作品在展場中顯得格外靜謐,卻也更具穿透力。「國際展覽對我來說,而是用台灣之眼紀錄,並讓作品自己對話,」他說。這些來自英國、義大利與東北歐的影像,不僅展現結構本身的秩序與情感,也喚起觀者對於時代記憶與視覺思辨的共鳴。除了英國實體展覽外,楊士宏亦於 2025 年夏季受邀參展法國亞爾攝影節(Les Rencontres d’Arles),此節被譽為歐洲最具影響力的攝影藝術盛事之一。在創作與生活之間,他選擇沉靜與感受除了攝影,他日常也熱愛畫畫、看展,尤其偏好「靈性療癒」與「萌藝術」。前者讓他冥想、放空,後者則讓他開心。他笑說:「一個讓我獨享沉靜,一個讓我享受快樂,創作需要兩者兼具。」談起創作,他不喜歡過度說明,也不強求被理解。「作品不需要解釋。有時候,你站在前面靜靜地看,自然就懂了。」他說。
「給自己一年時間,好好做喜歡的事就好。」對於年輕創作者,他留下這樣的一句話:「不需要立刻知道你會不會成功。只要先答應自己一年,好好創作、好好感受。有時候,就是那一年、那個時刻,改變了全部。」攝影,是他對這世界最溫柔而堅定的凝視。
類型學構圖與國際肯定-從倫敦與紐約攝影獎看見楊士宏的創作脈絡
在國際攝影獎項方面,楊士宏於 2025 年獲得 London Photography Awards 倫敦攝影獎的專業組肯定,該獎被譽為年度攝影盛事,競爭激烈、評選嚴格。他以三組系列作品——《仰望之所:穹頂的時間與凝視 Domes of Light: Gazing Through Time》、《斜坡上的城市遺緒 Urban on a Slope》以及《無限迴廊 Echochrome》,共橫掃 13 個獎項類別,涵蓋建築、極簡、街景、超現實與藝術攝影等面向。作品不僅在構圖技巧上獲得肯定,也展現他對空間敘事與美學無邊的精準掌握。
緊接著,他又於 2025 年 7 月在美國紐約公布的 reFocus Awards 攝影獎中再創佳績—其中《Chessboard of the Isles-Battle at Sea》一作勇奪風景類別銀牌、並於空拍類別獲得榮譽獎;此次賽事整體共獲得 1 面銀牌、3 項 Honorable Mention 榮譽獎、8 項提名 Nominee,與全球頂尖攝影師同場競技,正向顯示其作品在藝術性與敘事層面皆備受國際肯定。
他特別強調,自己的作品創作脈絡受到「類型學攝影」(Typology Photography)影響頗深——透過同一類型建築或空間的重複構圖,建立出一致性與秩序美感,並藉此引導觀者去觀察與比較。這種影像排列的分類法,不僅是一種視覺語言,更是一種城市文化紀錄方式。
「我拍的並非單一建築,而是一整種『結構的集合』,此為記錄不同時代留下的獨有風格、排列與線條邏輯,這對我除了格外珍貴每個汰換更新的世代,也讓我珍惜所處的每個當下。」他說。
(首圖/水與光的對話。攝影/楊士宏 Shashin 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