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綠電支撐企業國際競爭力 在地綠電決定城市競爭力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企業淨零意識崛起,外部環境準備好了嗎?根據今周刊調查,國內超過8成5的中小企業都聽過碳邊境調整機制,也有超過5成企業有減碳規劃,但最大的挑戰來自「產業資源或輔導不足」及「再生能源供給不足」。

國內主營各類線材研發與製造的新呈工業,產品外銷至歐洲多國,在去年就已接收到來自法國前三大客戶的減碳要求。所幸新呈早在過去幾年就致力於數位轉型,導入 AI 與電子技術改善生產流程與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同時訂定了綠色供應鏈短中長期目標,結合供應鏈上下游夥伴,從改善製程、提供循環經濟平台,到綠色產品設計,實現永續供應鏈。

董事長陳泳睿表示,企業其實應先從公司治理開始,精進管理,改善設備環境,才是減碳的初衷。然而他亦坦言,綠電作為減碳的方法之一,無論是自行發電或購電都需要更多彈性,地方政府應加速政策執行力,為企業打造購能的良好外部環境。

城市的產業發展與「用電量」息息相關,企業需要綠電加持,地方政策要跟上企業需求。根據台電公司所公布2023年4月的各縣市用電量,前五名分別為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桃園市與新北市。回顧臺灣過去二十年,人口增加不到10%,用電量卻增加100%,其中工業用電占全臺用電量的一半以上。用電量最多的五都皆喊出減碳30%為2030年目標,其中台中市、台南市分別以再生容量裝置2GW、4.5GW為短期目標,高雄市則以太陽光電為主,希望達成2GW的光電裝置容量。

台中市政府近年積極發展再生能源,以「市管案場率先建置」及「用電大戶設置再生能源」加強推動,至2022年底,市管案場及用電大戶建置太陽光電裝置容量,皆已逾10萬瓩,更於2022年提早完成「光電四倍增」計畫。

台南市與高雄市過去幾年在光電裝置容量上有很大的進展,其中「綠電專案辦公室」功不可沒,以單一窗口連接縣市政府內相關業務,「跨局聯審」的方式讓業者少去「公文旅行」四處奔波的冗長流程,加速案場審核。

高雄市政府則以光電為主軸提出6年設置1.25GW的目標,預計每年約可產生15億6250萬度電,約減少82萬6563噸排碳量,創造上下游光電產業超過625億產值。

為解決國內綠電不足問題,經濟部成立工作小組,專注於簡化再生能源設置程序。在太陽光電領域,經濟部通過「行政程序聯合審查」機制,以經費方式協助增加人力,協助審理案件縮短審理時間。並透過與地方政府的合作,加速推動案場實施。截至今年5月,太陽光電累計併網量與2016年相比,已增長761%。

臺灣四面環海,擁有風場、地熱與光照資源,各縣市政府都能結合自身優勢發展出不同的能源藍圖,運用廣泛資源營造優良外部環境,協助企業設置綠電、取得綠電、給予相關綠電知識,從深耕社區建立公民共識,優化企業競爭力,以提升地區產業發展。國家的競爭力來自城市,而城市的生命力來自產業脈動,面對充滿挑戰、卻也充滿機會的綠色時代,唯有中央、地方政府與民間企業共同攜手前行,臺灣才能快步邁向2025能源轉型之路。

文章授權轉載自《今周刊-迎向永續系列報導》(原文網址 :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15/post/20230911001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