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最年輕的音樂家」蔣榮宗 今獲證實再連莊「葛萊美導師」
有亞洲「最年輕的音樂家」美譽的蔣榮宗(ZONG)傳喜訊,甫發行最新演奏專輯《海底星球》,延續他對「生物音樂」(Biomusic)的喜愛和研究,還特地南下為高雄輕軌采風,把自然和軌跡的聲響收錄到新專輯中,令人相當嚮往,直想一聽為快!而今(3日)更有來自國際的殊榮加身,去年度獲選「葛萊美導師」(Grammy U)的他,成為台灣第一人擔任「葛萊美導師」,繼日前傳出再度入圍,今獲證實連莊「葛萊美導師」,與美國前總統夫人蜜雪兒歐巴馬和頂流韓團BTS成為前後屆「葛萊美導師」,將繼續為國際樂壇重啟教育、訓練的重任,可喜可賀!蔣榮宗師承父親蔣三省,青出於藍,近年不僅為三金典禮打造配樂,更獲邀為國際大導演李安紀錄片配樂,27歲擔任TED演講人,再度擔任西洋樂壇「葛萊美導師」,前途不可限量!蔣榮宗並宣布舉辦年度音樂會,將於12/9於台北101「双融域AMBI SPACE ONE」舉辦「蔣榮宗ZONG 跨界科技演奏會」,是全台首創的5G+4K全沉浸數位展演個人音樂會,目前他正在緊鑼密鼓籌備沈浸式新媒體投影藝術,預計世界首演全新作品,有「2023臺灣文博會 暢響曲」、桃園科技藝術節「從心開始AI」、高雄輕軌5G展演「海底星球」,與今年最受矚目的「金馬60」星光紅毯音樂!
蔣榮宗在去年一舉登「台北國家兩廳院演奏廳」、「台中國際歌劇院」和「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在南加大音樂學院校友音樂會《舞動南加州的陽光》中,首度發表個人新創作品《自然・緣起 Natural Bound》,形式結合電子數位音效,並親赴日月潭和南投山間采風,錄下蟲鳴鳥叫自然聲響,這是他接觸「生物音樂」的緣起,今年中秋節,蔣榮宗又應文博會之邀,創作《暢響曲:野性穿越》配樂,這回除了自然場域,更走訪民間之名藝術團體,採集第一線的訓練聲響碰撞的音波紋,蔚為個人獨特之風格!最新專輯《海底星球》更是發揚生物音樂對他的(Biomusic)深深影響,透過自然生態產生的聲響,延伸應用在樂器中,打造聲景世界。他表示,「《海底星球》所象徵的是距離地心最深層的境地-海底,藉由海底世界的波動紋理,與生物間的微妙互動,激發出作曲者為其創作的最初靈感!並表示整首曲目營造畫面感般的沈浸式劇情安排,透過人聲合唱與管絃樂團的層次堆疊,表現出海底中層次多變的神秘印象,蔣榮宗想表達,藉由音樂家撩撥出的樂音和自然環境無時不刻出現的聲音,「強調人也是宇宙的一份子,和地球萬物共同發聲,但不能失去平衡,想藉此曲提醒對天地萬物的尊敬。」令人療癒而嚮往!
蔣榮宗表示,受邀於高雄輕軌9/1啟程的全台首列5G展演車廂「元宇宙之究極奧義~無限列車」之中創作音樂,乘坐全新彩繪的蜜柑號二代上路。集結於高雄輕軌「C10光榮碼頭車站」、「C11真愛碼頭車站」、「C12駁二大義車站」三站的站體音樂與兩段旅程,「穿梭於海底世界的奇幻之旅與未來科技城市,與夢幻的遊樂園貓咪車站中,音樂從海底深層與宏大的管弦樂團聲響,轉換成具有科技感與流行感十足的澎湃音樂。」蔣榮宗分享,「這次的創作與過程,特別讓我聯想到在美國環球影城的時光,在畫面中冒險感十足的列車運用動畫的方式呈現給乘客。」又說:「在沈浸式的體驗當中,我特別打造音效環境音,搭配在動畫上於不同高雄輕軌車廂之間的故事,讓體驗上更加生動刺激!」此外,在高雄輕軌「C10光榮碼頭車站」中的音像設計,製作了鯨魚、魚群、海底的等等聲響;在「C11真愛碼頭車站」與「C12駁二大義車站」之間,製作了未來城市科技的電子感音效聲響與巨型遊樂園的環境聲響!」都讓人聲歷其境!
而為了更貼近實際展演的效果,蔣榮宗多次搭乘高雄輕軌,觀察乘客在輕軌搭乘的習慣、與列車之間的關係,更去計算不同站之間的秒數間隔,和上下車的時間秒數,計算到相當精準!「在這個過程,看到了很多不同的民眾的反應,在列車通車後,更看到民眾聽到音樂與動畫的效果,大家紛紛拿起手機自拍錄影,增添更夢幻與奇幻的想像。」而在采風的過程中,「還被巧遇的高雄熱情鐵粉認出,一路跟著測試音樂設計系統和導覽高雄的美麗熱情風景!」最後, 再次連莊「葛萊美導師」的蔣榮宗,覺得非常榮幸!「在今年的規劃上,打算把自己製作音樂的過程、未來展演的計畫與生活體驗,分享給Grammy U 的學生;在葛萊美獎組織的建教合作中,看見不同的音樂潛力人才,一起努力成長與實踐音樂夢想!」蔣榮宗更是驛馬星動,即將在11/9前往香港「Tatler Gen.T Summit 國際高峰會」,他表示第一次去香港M+ Museum 與各領域的菁英們會面,「特別的期待與緊張!在不同的領域中的跨界對話,是我最喜歡的一件事!」此外即將登場的「金馬60」更是盛大空前,他打造紅毯音樂和典禮音樂,「非常期待在我的音樂設計中,看到國際導演與影星們,走上紅地與上台的精彩時刻!」
The post 亞洲「最年輕的音樂家」蔣榮宗 今獲證實再連莊「葛萊美導師」 appeared first on 民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