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蔡正元稱「福建人」與「福建話」的稱呼因「福州人」當權被改稱「閩南人」和「閩南話」

「台灣島史記」的作者蔡正元說,中國的起源地在於陜西至河南一帶,夏、商、周三代的政治重鎮,其中有兩條同名的河流都叫「洛水」。

第一條洛水,發源於陝西定邊縣的白于山,從西北流向東南注入渭水,洛水的水量再經由渭水注入黃河,途經黃土高原和關中平原,常與渭水合稱「渭洛」亦常稱為「北洛水」神話傳說的「河伯與宓妃」的故事發生在此。

第二條洛水,發源於陝西洛南縣的龍潭泉,由西向東進入河南,在洛陽東邊與伊水會合為伊洛河,在河南鞏義匯入黃河,又稱「南洛水」與伊水合稱「伊洛」,事實上在魏文帝曹丕以前,這條洛水的名字寫成「雒水」,稱為「伊雒」,曹植作《洛神賦》時,將北洛水的「宓妃傳說」轉型為南洛水的「洛神」。

蔡正元表示,近代常有「河洛」之稱語出《史記 鄭世家》:「和集周民,周民皆說,河雒之閒,人便思之。」,「河雒之閒」指的地區就是,黃河與雒水之間的「雒陽」平原,魏文帝時相信五行「去土加水」,變「雒」為「洛」,結果「洛水」與「雒水」相混淆,只好稱「北洛水」與「南洛水」,以示區別。

蔡正元強調,閩南語跟「古雒陽語」沒有直接關係,脫胎自更晚的南北朝的「南京話」,閩南語原稱「福建話」,閩南人自稱「福建人」,被廣東人和客家人稱為「福佬話」和「福建佬」或「福佬人」,這是一種「蔑稱」!

蔡正元認為,閩南人把「蔑稱」,誤轉為「河洛話」及「河洛人」,有時甚至誤寫為「鶴佬人」,實在集錯誤與怪異之大成,「福建人」、「福建話」的稱呼,在國民政府30年代,因為「福州人」當權,被改稱「閩南人」和「閩南話」,更是怪異的轉變!

The post 蔡正元稱「福建人」與「福建話」的稱呼因「福州人」當權被改稱「閩南人」和「閩南話」 appeared first on 民生電子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