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黨管一切 管死了經濟
(德國之聲中文網)瑞士《新蘇黎世報》以”中國經濟需要新的增長模式”為題,刊發由蘇黎世大學宏觀經濟學退休教授Beat Hotz-Hart撰寫的客席評論。這位瑞士學者常年關注中國與西方的體制競賽問題。
作者指出,學術界現在對中國經濟遇到的挑戰有兩種主要觀點。其中一種的代表者是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金融學教授佩蒂斯(Michael Pettis),認為中國經濟的主要阻礙來自於投資比重過高、消費比重太低。
“迄今為止,中國經濟增長嚴重依賴於基建以及房地產領域的各類投資。由於當年中國投資嚴重不足,因此投資拉動在幾十年來一直很有效。但是,多年來的過度投資導致了經濟增長泡沫化,鐵路、住房、機場已經出現了過剩的問題,許多新項目幾乎沒有增加經濟收益。”
“佔GDP比重近30%的房地產市場是經濟的重要支柱,然而因投機行為而被過高估值的房地產業,如今已經暴跌25%到30%。2021年,全國幾乎四分之一的住宅是空置的。房地產危機也讓各省市負債累累、收入減少。”
“這需要一場結構性變革,龐大而愈發無效的投資必須被更具生產效率的投資所取代,從而讓位於高附加值商品和生產。經濟必須向產業鏈上游發展,進入價值更密集的領域。這需要增加高端服務業和消費的比重。”
文章指出,要增加消費,就必須推動更大程度的收入再分配,並通過完善社會福利體系增加民眾安全感,從而降低儲蓄率。
作者隨後引出了由華盛頓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Adam Posen代表的第二種觀點:中國經濟的核心問題在於政府近年來對私營經濟不斷設限,以及民眾對政治廣泛缺乏信任。這導致私人變得謹慎,避險思維導致儲蓄率上升,進而導致居民消費下滑、私營企業投資下滑。
“對於中國這樣的專制政權而言,私營經濟部門的信任一旦受到了嚴重損害,就很難重建。信任是很難通過專制手段去掌控的。中國的經濟成功卻需要私營部門的積極性,因此亟需自由主義元素。國家和私營經濟的作用以及相互關系必須重新設計。”
作者認為,盡管北京領導層以及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是中共的控制欲正在和經濟繁榮構成矛盾。”現階段的中共似乎認為,其權力控制機關可以在不危及政治穩定的前提下犧牲掉一些經濟增長。所以,全球經濟中期內都要為中國增速顯著放緩而做好准備。”
耶魯大學知名經濟學家羅奇教授(Stephen S. Roach)在德國《經濟周刊》上以”中國陷入了經濟死胡同”為題撰文指出,中國經濟正遇到愈發嚴重的麻煩。羅奇認為,中國政府依舊在拿毫無新意的刺激手段試圖拉動疲軟的經濟,此類短期措施根本不足以解決人口下降、過於依賴國資企業等嚴重結構性問題。
“宏觀經濟學已經證實,要想在勞動力人口減少的同時實現持續經濟增長,就需要更高的單位產出,因此提高生產效率是不可避免地。但是,中國越來越依靠生產效率偏低的國有企業,更具效率的私營經濟部門卻面臨巨大的監管壓力。所以,生產效率躍升的可能性並不會太大。”
“最讓我擔心的就是中國經濟的生產效率,尤其是在老齡化造成勞動力人口下滑的背景下。不論是對於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言,還是資本主義國家而言,生產效率都同樣重要。經濟學理論指出了生產效率提升的幾個途徑:科技、人力資源投入、研發。”
“但是,受到意識形態主導的中國政府正在用大量的監管扼殺創新。如果沒有更具新意的經濟政策,中國經濟就也可能陷入死胡同。”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