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德語媒體:靠補貼抗衡中國?後患無窮!

(德國之聲中文網)瑞士《新蘇黎世報》以“當納稅人擁抱股東時”為題,刊發評論認為,歐洲人正在斥巨資和中國、美國展開補貼競賽,但納稅人的錢款本不應該這樣使用。

“誠然,有很多理由支持在德國建這個電池工廠:它有助於降低歐洲對中國廠商的依賴,後者正控制全球市場;它有助於德國汽車產業的電動化轉型,還能為經濟結構薄弱的地區創造3000個就業崗位。然而,這個項目卻有著嚴重的行政缺陷。德國聯邦以及石荷州為該工廠總共補貼9億歐元,其中7億為直接補貼,還有2.02億為政府擔保。所以,45億歐元的投資額中,很大一部分並非由Northvolt的股東(包括德國大眾、高盛基金)承擔,而是落在德國納稅人的肩上。”

作者批評說,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商業投資本應是企業及其謀利的股東的任務,國家的任務則是為企業打造良好的經營環境。“稀缺的公共資金最好用於教育、科研、基建,而不是選擇性地補助個別企業。後者總是會扭曲競爭—-不僅僅是企業之間的競爭,也包括國家之間的競爭。較小的歐盟成員國愈發難以跟上德國的補貼步伐。而且,按照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哈耶克的觀點,對個別企業的補貼也體現了一種自以為是的做派:國家自以為知道哪些技術、哪些企業具有發展前途,哪些企業沒有。”

“假如沒有補貼、或者補貼金額較小,電池工廠是否還會落址在這裡?這是一個未知數。就算Northvolt選址美國,而不是前來德國北部,大家對中國廠商的依賴也同樣會降低。至於為德國帶來就業崗位的說法:在勞動力短缺的年代,這樣的論據沒有什麼說服力。”

“德國以及歐盟斥資數十億美元補貼Northvolt、英特爾等企業,由此開啟了一場針對中國、美國的補貼競賽,耗費了大量稅款。但長期而言,歐洲在這場競賽中的贏面不大。只因為高額補貼而落址的企業,一旦遇到願意出更多錢的國家,就會很快搬走。”

慕尼黑出版的《南德意志報》以“好補貼、壞補貼”為題,刊發評論認為,德國斥巨資吸引台積電、Northvolt前來建廠的做法蘊含著巨大風險。

“大多數經濟學家都認為,靠補貼解決問題,往往會造成更多的問題。補貼成本高昂,還往往自相矛盾、欠缺公正、扭曲競爭,更不用說會讓人形成依賴補貼的慣性。”

“即便在當前形勢下,反對補貼的理由也依然成立。不過,假如國家想要推動氣候轉型、想要擺脫對中國的戰略產品依賴,又或者想要繼續維持本國對企業落址的吸引力,就很難對補貼問題給出一個簡單的‘是/否’回答。它必須要回答一個更難的問題:哪些補貼有意義、哪些沒有意義?”

“用抗生素和太陽能電池板的例子就能解釋這個問題:假如中國因政治沖突而停止出口藥品,德國立刻就會有大麻煩。所以,就算成本攀升,歐洲花錢將制藥產能和技術搬回來依舊是有意義的。太陽能電池板的情況則有所不同:中國停止出口太陽能設備固然會延緩德國的能源轉型,但是其他地方生產的光伏板依然能夠買到,價格也依然低廉。”

作者接著指出,在芯片、電池等領域努力擺脫對中國的依賴是正確的,但是問題在於,德國給出的補貼太高了。“就算芯片和電池被視作未來技術,也不能改變這一事實。尤其需要小心謹慎的是:國家並不善於判斷哪些產業具有前景、哪些沒有。而且,如果某種技術真的具有面向未來的盈利能力,私人投資者遲早會拿著錢排隊入場。”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