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風險不礙做生意?在華德企的「中國戰略」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德國西南部弗蘭肯地區的丘陵地帶,人口僅4000的Mulfingen是一座不起眼的小鎮。然後,就在這裡周邊,坐落著許多家做著全球生意的通風設備廠商。依必安派特就是其中一家。公司董事會成員、首席銷售官唐博(Thomas Nürnberger)對德國之聲介紹說:“我們在全球經營,在最重要的幾個國家總共設立有30多個銷售分公司。”
依必安派特總共1.5萬名員工中,大約有2/3位於中國。和許多德國中型企業一樣,這家風機制造商也非常依賴於中國業務,它既需要中國的巨大銷售市場,也需要位於中國的生產基地。“在以往的全球化時代,我們公司的產業鏈是分布全球運作的。目前,我們公司的中國工廠所需要的生產材料大約有30%來自歐洲,而在德國的工廠,大約也有20%~30%的物料來自中國等非歐盟國家。”同時也是中國工廠負責人的唐博表示,按照目前的形勢,生產線所需的零部件在分布全球各地的工廠之間傳來傳去也許並非好主意。“所以最近幾年我們正在嘗試解耦我們的供應鏈,原則上我們在中國的工廠就應該為中國的客戶生產、用中國本地的供應商。我們希望在今後兩年實現95%的本土化率。”
產業鏈的全球化風險
在采訪中,唐博不斷重復Lokal für Lokal,也就是“本地化供貨、本地化生產、本地化銷售”的新戰略,其目的就是降低全球化供應鏈的風險。科隆德國經濟研究所的中國問題專家馬特斯(Jürgen Matthes)指出,最遲在俄烏戰爭爆發後,歐洲各界就都認識到全球分布的產業鏈會造成經濟依賴性,而依賴性則有可能破壞經濟穩定。他在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說:“依賴性會讓人容易被訛詐,不論對企業還是政府而言都是如此。”
德國政府在去年夏天發布的“中國戰略”中也強調這一點,這份文件雖然沒有因此要求企業和利潤豐厚的中國生意“脫鉤”,但是卻竭力呼籲要高度警惕其中的風險。依必安派特的中國業務負責人唐博向德國之聲透露,公司已經為不同的風險制訂了多套應急預案,“比如,我們可以在兩三個月內把在中國的生產線搬遷到印度去,當然我們目前認為不會出現這樣的場景。”
增加投資中國從而降低中國業務風險?
整體搬走中國生產線的應急預案,也許只會在台海開戰這樣的極端情況下才會啟用。唐博說,依必安派特目前根本就沒有縮減中國業務的打算,反而還要進一步擴大。就在3月底,這家通風設備廠商剛剛在上海開設了新的總部,從而讓其中國分公司具備更強的獨立自主運作能力。按照公司首席執行官蓋斯多弗爾(Klaus Geißdörfer),這就是在“去風險”:“隨著在上海開設了新的總部,我們在中國的分公司從架構上做好了准備,隨時能夠以極快的速度和德國總公司以及其他國家分公司的業務剝離。我們已經為剝離做好了准備。”
中國經濟問題專家馬特斯指出,依必安派特並非個例,許多德國企業的“對華去風險”戰略都是如此:“許多企業都在提升其中國業務的獨立性,這樣的策略顯然是可行的。”
不過,依必安派特的高管也承認,按照目前的計劃,公司各地的工廠最高能實現95%的本土化率,也就是依然存在5%的“剩余風險”。經濟學家馬特斯警告說,這5%萬萬不可輕視,“這部分很可能是很難找到替代品的。所以關鍵問題在於,假如戰爭爆發、供應徹底被切斷,我們能怎麼辦?作為企業,事先就必須增加庫存,預先囤積大量中國生產的不可替代零部件。或者就必須提前很久聯系歐洲本土的供應商,讓他們做好准備,以便在緊急情況下隨時替代。”
馬特斯承認,讓歐洲本土供應商替代原先的中國廠家絕非易事。“我們在調研中發現,許多企業都反映說,他們使用的中國制造零部件,幾乎無法找到替代品。”
德國之聲記者也直接向依必安派特的首席執行官蓋斯多弗爾問道:假如台海明天就開戰,公司的德國工廠還能否運轉?他簡煉地回答說:“這樣具體的問題,我今天還無法回答。”
“剩余風險”不容小覷
德國聯邦議會聯盟黨團的中國問題專家齊佩利烏斯(Nicolas Zippelius)則擔心,企業自身的“去風險”策略可能忽視了更嚴重的問題。“德國企業增加了在中國的投資,這意味著對華經濟依賴度只能部分降低,這是個問題。我還看到有些企業甚至把生產線從歐洲政體搬到中國去,在那裡大舉投資,因為在那裡設廠比歐洲更有利可圖。”
根據德國駐華商會今年1月發布的德企商業信心調查報告,其大約一半的成員企業計劃在今後兩年內增加在華投資。德國駐華商會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馬銘博(Maximilian Butek)在接受中國官媒新華社采訪時更是指出,許多德國企業甚至認為“最大的風險是因不在中國發展而失去全球競爭力”。
對此,德國聯邦議會議員齊佩利烏斯警告說:“所謂去風險,並不僅僅是指單純的企業經營風險。”他呼籲政界以及其他方面盡快采取行動改善歐洲本土的營商環境和基礎設施,從而讓企業在歐洲本土設廠更加有利可圖。
當然,讓企業重新增加歐洲本土的產能,很可能意味著成本上升。依必安派特的首席執行官蓋斯多弗爾對德國之聲表示:“以往的全球化理念是:在綜合成本最低的地方設廠,然後全球互聯。如今我們正和這種全球化理念漸行漸遠。”他希望,短期內導致成本增加的本地化經營模式,至少能夠在長期層面上體現其價值。“而且跨國運輸的貨物減少了,也有利於環保。”
4月中旬,德國總理肖爾茨即將訪問中國。這也是去年夏天德國政府出台中國戰略之後,肖爾茨的首次訪華。該戰略呼籲德國各界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但是並沒有詳細提出具體的措施,也未制訂具有約束力的目標。據德國之聲了解,依必安派特也報名隨行總理代表團。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崔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