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濤晤在歐中企 否認電動車靠補貼佔優勢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週日(4月7日)在法國巴黎會晤中國電動車業者,稱歐美對於中國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的指責「毫無依據」。他此行訪法,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是重要討論議題;此前傳出面臨歐盟檢查的吉利、上汽、比亞迪等中國業者,7日也出席了與王文濤的圓桌會議。
王文濤主張,中國電動車業者「不是依靠補貼取得競爭優勢」,而是憑藉「技術創新、完善的產供鏈體系和充分的市場競爭」;此外,中國的企業對全球綠能轉型有「重要貢獻」,而政府會「積極支持企業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今年2月,比亞迪的歐洲分公司總經理舒酉星(Michael Shu)亦曾表明與王文濤類似的說法。他當時告訴《金融時報》:「我們的成功不是因為補貼,而是因為我們具備獨特的科技……還有我們的管理效率高。」
據路透社消息,王文濤在法國的行程包含會見雷諾汽車(Renault)執行長兼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代理會長德梅奧(Luca de Meo),並與化妝品業者共進晚餐。
週一(8日),王文濤還將與法國財長勒梅爾(Bruno Le Maire)舉行會議,並會見法國白蘭地業者。此前,中國已宣布對歐洲的白蘭地展開反傾銷調查,此舉被認為是在報復歐盟反補貼調查。
中國補貼加劇「過剩產能」?
歐盟的反補貼調查去年10月正式啟動,歐盟稱有「充分證據」顯示,當時有大量較便宜的中國進口電動車湧入歐洲市場,對歐洲電動車產業構成經濟上的威脅;若調查發現歐洲的車廠確實受到「市場扭曲與不公平競爭的阻礙」,歐盟可能對中國電動車施加懲罰性關稅。
中國駐歐盟大使傅聰今年1月曾接受彭博社訪問,批評歐盟的舉措為「保護主義」,且不利於歐盟自身的綠能轉型。被問及若歐盟提高關稅,中國是否做出反應,傅聰稱「希望這種情況不會發生」,並強調「貿易救濟、高關稅乃至制裁,只能是最後手段」,「貿易戰並非中方所願」。
傅聰認為,「某種形式的補貼是常見做法」,美國、歐盟與中國一樣都有補貼,因此對中國的指責並「不公平」。他還主張「過剩產能」或「廉價中國汽車氾濫」的指控「站不住腳」,因為從市場價格與比例來說,「中國電動車並不便宜」,且「中國對歐洲出口電動汽車僅佔歐洲電動車市場份額的8%」。
據歐盟統計,歐盟從中國進口的電動車,市佔率從2018年不到1%,升高到2023年大約8%,且2025年可能達到15%;至於中國自歐盟進口的電動車,2018年亦低於1%,2022年則是1.3%。
儘管歐洲市場上的「中國電動車」大多是特斯拉等歐美車企在中國工廠生產的產品,但隨著西方企業市佔下滑、比亞迪等中國本土品牌市佔上升,再加上歐中的電動車貿易逐漸失衡,都讓歐盟憂慮。
不過,也有分析指出,中國在電池供應鏈佔據的主導地位,還有技術創新,以及市場上企業太多導致競爭激烈,都是電動車價格降低的可能因素。
美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專家甘思德(Scott Kennedy)上週曾向DW表示,要解讀「過剩產能」問題,需要更多實際數據;現階段仍不清楚,問題到底有多大程度是來自於中國產能增加,還是中國國內需求不足以吸收供給,抑或是全球市場的需求下降。
在王文濤訪法的同時,美國財長耶倫正在中國出訪,同樣聚焦於「過剩產能」。耶倫把問題指向中國的產業政策,盼中方改變做法,「替美國工人與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
據耶倫聲明,美中雙方同意對「國內與全球經濟平衡的增長」展開深入交流,包含過剩產能等「總體經濟失衡」的問題。中國總理李強的聲明則提到,不應把經貿問題「泛政治化」,並主張「以市場眼光與全球視野,從經濟規律出發,客觀、辯證看產能問題」。
(綜合報導)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