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德語媒體:補貼電動汽車 利及全球人民

(德國之聲中文網)杜塞爾多夫出版的德國《商報》以“德國汽車產業需要合作而非對抗”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如今的德國汽車產業依賴中國的原材料、技術和市場,今後很長一段時間也依然如此;但是,德國廠商也依然具備自己的優勢。

“德國汽車產業竭力避免和中國脫鉤,而且這早就不再只是擔心台海沖突的風險,而是憂心會爆發嚴重的貿易糾紛。”

“幾個月來,雷諾、斯特蘭蒂斯(標致的母公司)的高管一直在要求對廉價的中國進口車加征懲罰性關稅,但德國車企則在竭力阻止。德國也並不支持歐盟對中國產電動汽車發動反補貼調查。所以利益關系非常明確:法國車企在中國市場無足輕重,他們在意的是在歐洲本土的小型車市場。德國車企則擔心歐盟加征關稅會導致中方反制。”

“封閉市場的後果將是致命的:要是離開了中國,德國汽車業就會喪失市場、原材料以及電動化轉型所需的技術。而且,德國的交通轉型也離不開電動化轉型。如果汽車產業不能正常運轉,德國也無法走出經濟停滯的泥潭。”

“難道我們就只能向強大的中國卑躬屈膝?當然不是。就像我們不應該對中國指手畫腳一樣,我們也沒理由在政治上折腰。我們也不必接受技術依賴性、或者徹底拋棄我們的道德標准。其實,中國也面臨著經濟困難,也需要在華德企及其供貨商的萬千就業崗位。”

“德國大眾終於開始考慮撤出新疆工廠,這是正確的。中國當局在那裡打壓穆斯林群體。任何德國企業都沒有必要為了中國生意而去支持這樣的體制。而且,在技術方面,德國也絕沒有落後於人。寶馬、奔馳、大眾及其供應商都在投入創紀錄的研發資金。中國固然掌控著原材料,但是德國也可以通過堅決的循環再利用措施來逐步擺脫依賴,為全球的循環經濟樹立起新標准。在電池技術領域,德國廠商也在固態電池研發方面取得了新進展。而在大功率半導體、電動機方面,德國廠商擁有的專利數量首屈一指。”

作者最後指出,肖爾茨總理以及隨行的德國經濟界代表團幾天後應該以謙虛又自信的態度訪問中國。“謙遜是因為任何人都不可低估中國奪取汽車產業領軍地位的決心與能力,自信則是因為德國汽車業從來都是通過與新對手的競爭而變得更強。在面對中國時,我們也不會有例外。”

維也納出版的奧地利《標准報》以“電動汽車補貼競賽總比關稅戰爭好”為題,刊發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經濟學家魏尚進與Gernot Wagner聯名撰寫的客席評論。作者認為,歐美國家不應該用關稅來制裁收受補貼的中國產電動汽車,而是應該同樣大力補貼本國的廠商。

“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成就驚醒了西方人。後者的問題部分是自己造成的:他們依賴大型燃油車太久,不可避免的電動汽車轉型又開始得太晚。在大選之年,屈服於工業界的巨大壓力、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看似是一個聰明的手段。畢竟,向本國民眾加征碳稅之類的做法在政治上不受歡迎。一般民眾、尤其是那些不相信政府的人,更願意看到其他人被征稅。”

作者接著指出,有些關稅固然有其作用,但是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太陽能板加征關稅卻並非如此,因為這些產品對歐洲的能源轉型有著重要價值。文章認為,相比加征關稅,更明智的手段是對本國的相關產業也發放補貼。“從國家財政角度而言,關稅當然有其受到青睞的理由:它會為國家帶來財政收入,補貼則會消耗財政資金。然而,這樣的算計卻是短視的。美國《通脹削減法案》的初步評估現實,數千億美元的補貼資金不僅僅在短期內提振了經濟,哪怕對十年後也依然有效果。”

“歐洲車企已經明白了這一點,正在要求更多補貼而不是要求加征關稅。他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類似空中客車的聯盟,從而促進歐洲本土的電動汽車生產。”

“中國產品往往伴隨著高碳排放,因此加征碳稅有利於歐美廠商。但是,懲罰性關稅卻會讓電動汽車更貴,還會削弱市場競爭,因此只會起反作用。因此,補貼競賽輔以碳稅遠遠優於懲罰性關稅,它能讓全世界變得更富、更干淨。”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