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德語媒體:讓他們來

(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發表題為“這難道是去風險嗎?”(Und das soll De-Risking sein?)的評論指出,德國總理肖爾茨訪華的隨行經濟代表團裡,不乏對政府的“中國戰略”不屑一顧的德企高管,如此“去風險”難有成效。評論寫道:

“此次旅行看不出來有去風險的苗頭。正相反,他(肖爾茨)在延續前任默克爾的政策,旨在爭取市場准入和訂單。半周行程、三位部長隨行,這看上去甚至有些政府磋商的意味。

同機隨行的首先是一個經濟代表團。企業高管們並無心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性。汽車配件商博世在中國的銷售量在增加,肖爾茨總理訪問重慶的博世工廠對此顯示認同。奔馳總裁凱勒紐斯認為,去風險意味著增加在中國的業務,他沒有因此受到批評,而是成為總理訪華的代表團成員。肖爾茨表現得很’務實’,正如中國官媒注意到,他剛剛開通了TikTok賬號。而與此同時,布魯塞爾開啟了對中國風力和太陽能設備廠商的反補貼調查。”

作者認為,德國方面對北京采取反制的過分擔心是不必要的。“中國的每一次報復行動都會自損。北京需要外國投資者,尤其是逆風而動增加在華投資的德國人。”

“有效的中國戰略必須是歐洲的整體戰略,必須能改變跨國公司的算計。與中國進行貿易必須變得更昂貴,同其他國家的貿易成本更低廉,這一點德國政府迄今沒能做到。跨國公司不能自己打造顧客,大眾汽車每5輛汽車就有2輛在中國銷售。這個絕對數字看起來很高,但考慮到中國在全球市場上的份額則是合理的,對零配件制造商和化工企業也是如此。

怨天尤人、指責中國的產業政策於事無補。中國不過是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在能源、土地、官僚程序、基礎設施,人才這些硬件上,中國更有優勢。於是中國成功建設起新產業,以至於產能過剩。中國用了20多年時間成為電動汽車大國,現在歐盟卻覺得這不公平。除了歐盟自己,沒有人在阻礙歐洲提高其長期競爭力。”

與其征收懲罰性關稅,不如定向吸引中國企業投資

《南德意志報》題為“讓他們來”(Lasst sie kommen)的評論寫道,懲罰性關稅無法奏效,這一點早已證明了。面對中國產能過剩,如今需要新的主意。

文章寫道:“如今,許多國家政府擔心,中國產品的傾銷不但危及就業崗位,而且帶來安全憂慮。無論是電動汽車還是風力發電設備,都是能源轉型的重點,西方不希望在這方面依賴於中國。然而,西方希望中國不要再出口這些產品–否則將征收懲罰性關稅,這用處不大,就如同要求中國徹底改變經濟模式一樣。

數十年來,中國一直是世界工廠。一座座工廠拔地而起,競爭白熱化,這不是錯誤,而是成功的秘密。鑑於疲軟的國內需求,中國自我消化這些產品是不現實的。現在所需要的是資源極大程度地再分配,從工業轉向消費者。但這有違中國當權者習近平的其它政治目標。

中國動用數千億歐元,試圖擺脫在半導體等技術上對西方的依賴。這筆資金就無法用於刺激經濟計劃或者社會福利體系,也就無法推動國內需求。而西方面臨的困境則是,如何應對預計還將增加的來自中國的大量產品。懲罰性關稅長遠來看收效甚微,這已有前車之鑑。因此,更好的方案是,吸引中國重要戰略領域–如電池、可再生能源和汽車–的投資者在歐洲投資。這既會創造就業崗位,又能降低安全憂慮。

不過,這就需要穩妥的框架條件,在哪些領域希望哪些企業前來投資。鑑於地緣政治緊張加劇,中國企業也感到不安,在有疑慮時可能不願投資。”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