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

美麗中華/四大書院之旅 沉浸在文化與書香的洗禮

【旅奇傳媒/編輯部報導】中華文明之所以能歷久不衰、日益壯大,與中華民族對於學習、閱讀的高度推崇有關;《論語》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好學對於中華文化之遞嬗、社會風氣之和諧,起了關鍵作用。在風光明媚的春夏之際,正適合走訪知名書院,也在古典建築、綠樹掩映中,發思古之幽情。

書院起源於私家藏書、教學的古代大學,興起於唐代後期,至兩宋蓬勃發展,歷明清綿延不衰。而關於「四大書院」最被公認的說法,分別是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江西九江的白鹿洞書院、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睢陽書院),以及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或河南嵩山的嵩陽書院。

▲嶽麓書院坐落在國家5A級嶽麓山風景區內。 圖: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提供

│嶽麓書院│

位於湖南湘江西岸的國家5A級嶽麓山風景區內,始建於北宋太祖趙匡胤開寶九年(西元976年),晚清曾改為湖南高等學堂,1926年改制為湖南大學,歷經千年,被當世學者譽為罕見的「千年學府」;1981年,嶽麓書院進行大規模的5年修復工程後,在1986年正式對外開放參觀。

嶽麓書院是中國大陸最大的書院建築群,佈局上採用中軸對稱的傳統形式,主體建築包括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等;兩側則有齋舍和文廟等,其中的講堂位於書院的中心,也是書院進行教學、舉行重大活動的核心場所,南宋理學家張栻、朱熹即曾在此舉行「會講」。遊客前往參觀時不可錯過的嶽麓書院八景,是為柳塘煙曉、桃塢烘霞、風荷晚香、桐蔭別徑、花墩坐月、碧沼觀魚、竹林冬翠、曲澗鳴泉,而嶽麓書院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聞名於世,書墨真跡亦可遙想古人文采。

▲白鹿洞書院內許多景點的命名,都與朱熹有所淵源。 圖:shutterstock/來源

│白鹿洞書院│

位於江西九江廬山五老峰南麓的白鹿洞書院,始建於五代南唐升元年間(約西元940年),是中國大陸首間完備的書院,享有「海內第一書院」之譽。南宋期間,朱熹出任知南康軍時重建書院、親自講學,則奠定了自宋末至清初的數百年間,白鹿洞書院做為重要文化搖籃的地位,在中國大陸教育史上,留下光彩的扉頁。

白鹿洞書院由5個院落並列組成,分別是禮聖殿、先賢書院、白鹿洞書院、紫陽書院和延賓館,其他建築則包括櫺星門、泮池(蓮池)、狀元橋(原稱泮橋)、禮聖門和禮對殿。書院內的漱石、流杯池、鹿眠場、釣磯石等,則為遊客流連的名勝之處;前兩者因朱熹手書「漱石」、「流杯池」石刻,因而得名;釣磯石據傳則是朱熹常垂釣之處,但水淺流急、魚類不多,明代提學副使劉世揚又在石上加刻「意不在魚」四字,成為穿越時空呼應的逸趣紀錄。

▲應天書院昔時風貌。 圖:商丘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來源

│應天書院(應天府書院)│

應天書院又稱睢陽書院,原址位在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南湖畔,由五代後晉的楊愨所創,創建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初書院多設置於幽靜山林間,唯獨應天書院位在繁華鬧市,西元1126年靖康之變、金兵南侵,應天書院被毀,中華文化中的書院教育也隨之南移,應天書院自此沒落,歷朝雖曾重修,卻未能成功。至清朝年間曾數次修復、重建,卻又在太平天國攻城時遭毀壞,到了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隨著書院改制的潮流,應天書院的歷史也至此畫下句點。

雖難以緬懷應天書院昔時風華,但此院人才輩出,晏殊、范仲淹皆曾於此任教,因此《宋史》記載:「宋朝興學,始於商丘。」元代趙孟瞓《義學記》記載:「宋初時天下有四大書院,應天書院為首。」都是在表彰應天書院的歷史地位。甚且,宋仁宗趙禎慶曆三年(西元1043年),應天府書院改升為「南京國子監」,與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國子監並列為北宋最高學府,也使其成為中國大陸古代書院中,唯一升級為國子監的書院。

▲依照清代建築格局重建的石鼓書院。 圖:shutterstock/來源

│石鼓書院│

湖南衡陽石鼓書院位於城北蒸水、湘江、耒水匯合處,風景秀麗絕倫。書院始建於唐憲宗元和五年(西元810年),以創建淵源計,它比白鹿洞書院早120多年、比嶽麓書院早160多年、比應天書院早199年,開創時程上是為宋朝四大書院之首。因三面環水、地理位置獨特,自古有「石鼓江山錦繡華」的美譽,可惜在1939年日軍轟炸衡陽時盡毀,2006年按清代建築格局重建。

回溯風華年代,宋太宗、宋仁宗先後賜「石鼓書院」匾額,兩度獲皇帝賜額,石鼓書院步入鼎盛時期,當時成為與應天、嶽麓、白鹿洞齊名的四大書院,蘇軾、周敦頤都曾至此講學;而今的石鼓書院也樹立「石鼓七賢」像,用以緬懷創院始祖李寬、哲學與文學大家韓愈、理學鼻祖周敦頤、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以及李士真、張栻、黃斡。到此一遊,則不可錯過「石鼓八景」——東岩曉日、西谿夜蟾、綠淨蒸風、窪樽殘雪、江閣書聲、釣合晚唱、棧道枯藤、合江凝碧。

▲與石鼓書院齊名的嵩陽書院。 圖:shutterstock/來源

│嵩陽書院│

在河南嵩山南麓、今登封市北方的嵩陽書院,在當代與石鼓書院齊名。嵩陽書院本為「嵩陽寺」,為佛教場所,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西元484年),至隋煬帝大業年間(西元約605—618年),改為道教場所之「嵩陽觀」,直至宋仁宗景祐二年(西元1035年),成為學府,名之「嵩陽書院」,北宋理學大師程顥、程頤兄弟,曾在此書院講學。明朝末年書院毀於兵火,至清代重修。 時至今日,嵩陽書院的院落基本保留了清代建築布局,中軸分五進院落,自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先聖殿、講堂、道統祠和藏書樓,建築多為簡單樸素的硬山式屋頂造型及灰筒瓦房。

在春日漫漫、萬物甦醒的美好時節,走訪書院,沉浸在華麗寬廣的書香底蘊中,為嶄新一年帶來清新氣息,同時在自然環境圍繞的書院中,身心皆獲洗滌,與萬物同享新生之美意。想知道更多大陸景點資訊,可查詢「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網站或上「美麗中華」FB、IG,開拓精彩獨到的旅遊視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