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牆外文摘:中國人權倡導者鼓勵美國人「加油」

(德國之聲中文網)《紐約時報》發表文章《反抗中共威權教會我的事:順從無法換來仁慈》,作者王亞秋(中國人權研究者和倡導者)說,現在,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正面臨來自特朗普政府的威脅——這也許是他們有生以來的第一次——僅因履職盡責、暢所欲言或參與抗議就遭此境遇。作為世界上最殘暴、最強大政府之一(中共政權)的反抗者,她要分享一條重要的經驗:展示勇氣。這不只是一種道德力量的展示,更是反擊逐漸加劇的威權主義的有效策略。

王亞秋說,在恐懼下順服是因為軟弱,而不是力量。中文有一個描述政府行事邏輯的成語:“欺軟怕硬”。中共長期以來的行為與街頭惡霸一樣。但中共也很少用仁慈來獎勵順從者。每當聽到直言不諱的活動人士身陷囹圄,我們或許會認為沉默是更安全的選擇。但情況並非如此。那些看似什麼都沒做的異議者同樣難逃懲處的故事往往不為人知。

“我見過霸凌者在力量面前退縮,即使是像中國共產黨這樣,掌控著也許是世界上最復雜壓制系統的政權也是如此。”王亞秋說,審查、試圖恐嚇和以莫須有的罪名控告人是要付出代價的,不僅資源消耗巨大,也會損害聲譽。你一旦展示自己不會輕易被嚇倒,會不停地制造麻煩的話,霸道者也許會不再把你作為打擊目標。

王亞秋說,美國素有支持世界各地自由民主鬥士的悠久傳統,其中包括她本人在內。“我仍然相信這個國家的承諾。所以,我用一種中國的說法來激勵美國人民:加油!不要放棄!”

中國技術發展背後的經濟賬

中國時事節目“不明白播客”主持人袁莉訪問斯坦福大學中國經濟與制度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許成鋼教授,討論中美貿易戰會走向何方。許成鋼說,西方的媒體也好、學者也好,當他們特別著迷的鼓吹中國在技術上的的發展,在產業鏈上的發展,中國超過了西方時,這些人的討論100%都是不算經濟賬的。不算經濟賬是什麼意思?財務上怎麼樣,他們不算。商業上怎麼樣,他們也不算。它們在經濟上是不是可持續的。中國不計成本,不計代價在全國普及了高鐵,它的情況是什麼呢?現在運營高鐵的虧損都是上萬億的,只要運營就虧,越運營越虧。所以當它虧損到了已經沒辦法弄的程度的時候,許多的高鐵被迫減速。因為減速以後可以降低運營成本。現在,中國在太陽能電池、電動車領域面臨的也是同樣的問題。

許成鋼指出,中國官方近年來承認,中國面對的問題是內需不足,這是需求側的問題,不是供給側的問題。新質生產力是供給側的手段,大量研發高技術和自動化,但是問題出在需求側。所以,不解決需求側的問題去提高供給側,那當然不可能解決問題。中國現在是東西造出來賣不出去,是因為需求疲軟,所以要依賴出口。現在這個貿易戰這麼打,以後出口一定受影響,這是不需要爭論的。即使哪怕干掉的是40%,就已經不得了了,因為中國現在內需非常差,甚至連中產階級的內需都很差,更不要提那些貧窮人口,整個內需根本沒辦法維持中國的經濟增長。

“務實”的斯塔默應該怎樣對付中共?

英國首相斯塔默計劃今年夏天前往北京進行一次“善意訪問”。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院(SCI)時事博客發表文章討論英中關系重啟迷思,作者Stephen Vines(記者、作家和廣播主持人)認為,斯塔默爵士此行帶來實質性成果的可能性很小。更令人費解的是,他的政府為何如此難以揭開中國在英國活動的面具。中國在英國的行動從破壞英國工業的可疑行為,到大規模間諜活動、公開恐嚇在英人士,再到試圖限制言論自由,無所不包。北京將英國視為一個較為脆弱、對中國政策立場混亂的國家,自然成為操控的對象。

文章說,斯塔默堅持稱,他的對華政策以“務實”為指導。如果真是這樣,他應當認真審視他急於爭取的那些中國投資,究竟給英國帶來了什麼實際利益。不足五年前接管英國鋼鐵的中國企業敬業集團(Jingye)曾許下諸多承諾,但最終幾乎一無所成。敬業當初收購英國鋼鐵時也毫不掩飾,稱其動機之一是為中國有爭議的“一帶一路”計劃貢獻力量,幫助北京擴大經濟影響力。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英國著名的名爵(MG)汽車品牌身上。

作者指出,斯塔默政府似乎決心不要吸取歷史教訓,如今又打算所謂“重啟”對華關系。北京方面顯然對這種“重啟”寄予厚望。至於英國利益,恐怕將在中國計劃在倫敦新建的超級大使館中得到“體現”——這座大使館擬配備秘密地下設施,能夠接入倫敦金融城關鍵電信網絡。而令人驚訝的是,這條網絡線路“巧合”地正好從大使館預定地塊下方經過。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牆外文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