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習近平對歐「分而治之」 首站先會法歐領袖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週一(5月6日)將在巴黎會晤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三邊會談前夕,馮德萊恩重申歐盟面對與中國的關係,「必須降低風險,但不是與中國脫鉤」。

馮德萊恩表示:「我們對於跟中國的關係有非常清晰的認識。這(歐中關係)不僅是最複雜,也是最重要的關係之一。」

根據馮德萊恩聲明,過去1年內,她與習近平見過2次,雙方討論了歐中關係各層面,包含貿易、氣候、全球事務、數位議題等。

這一次習近平訪法,貿易會是主要議程。馮德萊恩說,她會向中方提出中國「過剩產能」對歐洲的影響,確保歐洲與中國的競爭是「公平且不受扭曲的」。「由於中國自身需求疲軟,中國現在大量補貼產業,生產出來的比賣出去的多。這導致電動車、鋼鐵等獲補貼的中國商品供過於求,造成了不公平貿易。」

「歐洲無法接受這種可能導致歐洲去工業化的扭曲市場行為。」馮德萊恩說,她會力促中國政府面對短期內的「過剩產能」問題,歐盟則將與其他「益發受到中國扭曲市場行為影響」的國家合作。

歐盟和中國對彼此而言都是重要貿易夥伴,但歐洲對中國的進口大大超過出口,歐盟主張雙方之間的貿易並不公平。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學者馮鳳閣(Isabelle Feng)向DW表示,「改變全球供應鏈需要時間」,降低歐中貿易的步調會「非常非常緩慢」。

自去年10月起,歐盟陸續對中國的電動車、風力渦輪機、太陽能電池企業啟動反補貼調查;若調查結果認定歐洲產業確實因為中國政府對其企業的補貼,而遭受「市場扭曲與不公平競爭的阻礙」,歐盟可能對中國商品施加懲罰性關稅。

中國反駁歐美的指控,批評歐洲的做法是「保護主義」,並主張中國新能源產業的進步是來自技術創新與完整的產業鏈,而非靠補貼取得優勢。

習近平訪歐洲三國還有哪些關注焦點?

習近平週日(5日)抵達法國之際,在歐洲的維吾爾人和西藏人在巴黎發起抗議活動,要求馬克宏應要求中方正視人權議題。

歐洲維吾爾研究所創辦人瑞函(Dilnur Reyhan)週五(3日)在記者會上表示,習近平訪法在法國的維吾爾群體看來,宛如「打了馬克宏一記耳光」。週六(4日),自由西藏學生運動(Students for a Free Tibet)在凱旋門旁抗議;藏族倡議者左桑(Tsela Zoksang)說,馬克宏非但沒有把習近平當成獨裁者對待,「反而為他鋪起紅地毯」。

馮德萊恩、馬克宏與習近平在巴黎的三邊會談之後,中法領袖還將共同走訪庇裡牛斯山並在當地舉辦會議。法國政府的消息人士告訴DW,馬克宏將「力促中國身為俄羅斯的重要盟友之一,應利用其擁有的優勢去改變俄國的算計,以此對解決衝突做出貢獻」。不過,中國可能對此呼籲充耳不聞;去年馬克宏訪華時,習近平同意打電話給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但最後這並沒有促成重大的具體成果。

巴黎天主教大學學者林科(Emmanuel Lincot)向DW表示,法國身為歐盟唯一擁核國,中國重視與法國的關係,但從俄國總統普丁宣布5月訪華的消息看來,中國的立場難以動搖。林科說:「習近平對國際重大議題的做法,不會有絲毫變化。」

訪法行程結束後,習近平將造訪塞爾維亞,時間點恰逢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事件的25週年;1999年,北約為阻止南斯拉夫對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種族清洗,因此轟炸南斯拉夫。針對轟炸中國使館事件,美國後來表示是意外並且道歉賠償,但許多中國人仍認為這是刻意的攻擊。

研究中國在巴爾幹半島影響力的專家弗拉迪薩夫列夫(Stefan Vladisavljev)告訴DW,對中國而言,美國轟炸事件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象徵「西方大壞蛋」直接傷害了中國,讓中方可以藉此強調「有必要重建國際秩序」的論調。

塞爾維亞是加入歐盟的候選國,其身處地緣政治熱點,不同勢力都在此競爭影響力。雖然歐盟仍然是塞爾維亞最大經濟夥伴,但根據巴爾幹調查報導網,2009年至2021年間共有約103億歐元的中國投資流入塞爾維亞。弗拉迪薩夫列夫說,中國資本對該國有正面的經濟影響,但負面的部分也應該被討論。

習近平這趟歐洲之旅最後一站是匈牙利。該國是最常與歐盟整體發生矛盾的歐盟成員國,曾經阻擋歐盟發布針對香港的聲明,也曾拖延歐盟對烏克蘭的援助以及對俄羅斯的制裁措施。

中國外交部形容中匈兩國近年「深化了政治互信」,但歐中關係學者馮鳳閣認為,在歐盟內部,匈牙利是「中國的特洛伊木馬」。她表示,歐盟各國之間的不一致,對北京來說是有利的,「過去20年來,中國對歐盟的戰略一直是分而治之」。

(綜合報導;DW記者Rosie Birchard對此文有貢獻)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