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歐洲能在對華政策上發出共同聲音嗎?
(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發表評論稱,德法兩國在外交政策方面各有不同的側重點,這本來無可厚非。但作為歐盟最重要的兩個成員國,至少在對華政策方面,德法兩國還是應當發出共同的聲音。這篇題為《再次誤入歧途》的評論寫道:
“法國總統邀請德國總理前往巴黎,共同參加同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的會談,但卻遭到德國總理的拒絕,此舉顯然是一次戰術性錯誤。受俄烏戰爭以及貿易政策等諸多問題的影響,歐盟正在重新調整對華政策之際,德國總理缺席巴黎會談,顯然是對歐盟的一次削弱。
事實上,在對華政策問題上,德國和法國的切身利益並沒有很大的差異。德法兩國都希望勸阻北京不再為俄羅斯提供支持,德法兩國的對華貿易也都處於逆差狀態。唯一的區別在於,德國總理肖爾茨已經被綁上了德國大型企業、尤其是汽車企業的戰車。歐盟如果就中國產能過剩問題采取保護性措施,德國車企就會很擔心他們在中國的市場准入受到影響。這不禁令人想起了德國以前犯過的同樣錯誤,即同俄羅斯的貿易關系令德國陷入了對俄羅斯的政治依賴。一再標榜‘時代轉折’的德國總理本應對此深有體會。同樣也是德國政界出身的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顯然對中國的補貼政策有著更為清晰的認識。”
評論稱,德法在對華政策上不能協調一致,最終受益的只會是中國:
“本周的最大贏家則是第三方習近平。他只需在白蘭地進口問題上做出一些讓步,就足以讓法國得到安撫,接下來他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去視察其他歐洲盟友了:塞爾維亞的搖擺政治家武契奇和歐盟內訌制造者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後者也經常在布魯塞爾為普京代言。即便是在維系盟友關系方面,中國也比歐洲人更勝一籌。”
柏林出版的《日報》發表評論稱,中國一向對歐盟各國實施“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戰略,而且一直收效顯著。但在中國產品大量湧入歐盟市場,歐洲面臨“去工業化”風險的大背景下,歐洲人的團結精神顯然已經被激發了起來:
“除此之外,至遲從俄羅斯發起侵烏戰爭之後,大多數歐洲國家就已不再忽視來自中國的地緣政治威脅了。北京向俄羅斯提供機床以及軍民兩用物資,保障了普京戰爭機器的運行。與此同時,盡管北京也是相關制裁決議的簽署者,但北京仍在對朝鮮政權提供支持。朝鮮為俄羅斯提供的炮彈,正令俄羅斯的戰鬥力明顯得到提升。
簡而言之:盡管習近平本人也不斷對陣營劃分以及新冷戰的風險提出警告,但中國的外交立場卻恰恰在為這一發展趨勢推波助瀾。如果歐洲希望在新的世界秩序中得到應有的尊重,就必須放棄各國私利,而發出共同的聲音。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中國分化歐洲的企圖,就會變得越來越昭然若揭。”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