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立陶宛總統選舉獲連任 中俄是敵人 美國是盟友?

(德國之聲中文網)“高大英俊”——2019 年,當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首次贏得立陶宛總統選舉時,他的這張照片在社交網絡上的流傳,人們會這樣形容他。對於這位來自海港城市克萊佩達(Klaipeda)的人來說,這是一種含義不明確的贊美。當時,在許多公民看來,長期擔任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的他外表雖令人印象深刻,在政治領域,卻並非是一位突出的人物。

五年後, 60 歲的他成為立陶宛最受歡迎的政治家。周日(5月26日),絕大部分選區已完成選票統計,瑙塞達以 74.6% 的得票率再次當選。與 2019 年一樣,他的對手是現任總理希莫尼特(Ingrida Šimonytė)。

與鄰國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一樣,立陶宛總統在社會問題上也有自己的立場。考納斯理工大學政治學者別利尼斯(Lauras Bielinis)指出,沒有政黨背景的瑙塞達五年來一直將自己定位為不受黨派影響黨的國家領導人。他在講話中傳達了為公共利益服務的決心。

立陶宛總統的職權主要在外交和安全政策領域。在這一方面,立陶宛的政治家和大多數人民達成了共識:普京和中國是敵人,美國是最重要的盟友,而北約成員國的身份是最重要的安全保障。俄羅斯吞並烏克蘭克裡米亞半島之後,尤其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支持基輔在立陶宛的政壇中已成為跨黨派的共識。

與此同時,立陶宛與中國的關系並不融洽。2021年,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開設以來,北京同立陶宛的關系急劇惡化。這一年,台灣獲准以台灣的名義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開設代表處,此舉令北京震怒。盡管開辦代表處,並不是對台灣的外交承認,但北京仍認為此舉違反了一個中國原則。作為報復,中國將立陶宛從其海關系統中刪除,這意味著所有來自立陶宛的進口均被叫停,因為相關貨物無法完成報關手續。北京從今年1月24日起全面停止向立陶宛公民發放入境簽證。不過瑙塞達在大選期間提及應將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名稱修改稱“台北”引發關注。根據中央社報道,瑙塞達曾表示,更改名稱旨在穩定與中國關系。台灣外交部政務次長田中光5月13日表示,當初“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這個名稱,是經雙方政府同意,如果要改必須兩國政府來談。

波蘭更重要?

2019年上任後,瑙塞達采取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他的首次正式訪問並沒有像他的前任那樣前往布魯塞爾拜訪歐盟,而是前往華沙會見波蘭總統杜達(Andrzej Duda)。瑙塞達從一開始就非常重視與波蘭的合作。當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開始時,這種合作顯現了其價值。如今,在華沙看來,立陶宛的安全與波蘭的安全是密不可分的。

在與德國總理肖爾茨的關系上,瑙塞達表現得耐心而堅定。在安全問題上,瑙塞達和總理希莫尼特領導的內閣的立場是一致的。他們希望盡快在立陶宛駐扎一個德國聯邦國防軍事基地,這將提高立陶宛在北約東翼的重要性。

就與美國的關系而言,瑙賽達曾與特朗普總統保持良好關系,與現任拜登也有著共同語言。若是特朗普重掌白宮,立陶宛將處於有利地位,因為立陶宛的國防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5%以上。特朗普曾要求所有北約成員將 GDP的2%投入國防。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Konstantin Eggert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