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德語媒體:相較巴勒斯坦 台灣更應獲得國際認可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新總統的就職演說是否包含太重的“台獨色彩”,以至於引發了中國的大規模軍演,各路專家們對此眾說紛紜。《南德意志報》發表評論稱,事實上,不管台灣總統賴清德如何措辭,只要台灣繼續是華人遠離專制、實現民主政治的例證,北京的中共就不會放棄吞並台灣的意圖。這篇題為《中國式的世界秩序》的評論寫道:

“台灣人在自我身份認同方面表現得越自信,北京就越是急於將其視為分裂省份的台灣置於自己的管控之下。頻繁的軍演首先是向台灣政治家們發出的政治信號,警告他們絕對不可以說出‘獨立’這樣的詞匯。與此同時,這也是向西方發出的信號,告誡他們,台灣問題是北京的內政,外界絕對不可以插手,否則就會麻煩不斷。

然而,西方既不能、也不應該對台灣置之不理。首先,台灣海峽是否保持和平涉及到重大經濟利益,畢竟台海是全球海運最為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德國對來自台灣的現代化芯片高度依賴,很多電子產品都離不開這些芯片。與此同時,德國也依賴於中國,無論是太陽能電池板、醫藥前期產品,還是稀土等原材料,德國都離不開中國的供貨企業。反過來,作為重要的銷售市場和技術來源,中國也同樣離不開歐洲。不過,至遲在新冠疫情期間,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就已向世人展示,對他來說,意識形態要比發展經濟重要得多,習近平因此已經成為中國式實用主義的掘墓人。”

評論指出,無論是在禁止華為的問題上,還是對中國電動車征收懲罰性關稅的問題上,德國政府一直都表現得猶豫不決,這種遲疑立場說明,德國政府對地緣政治的新局面還沒有充分的認識。

“這並不是在呼籲德國工業要全面撤出中國這一最重要的市場,更不是在主張每一名中國留德學生都有中共間諜的嫌疑。我們不需要驚慌失措,但應保持警惕。只要習近平還會頻繁以武力手段威脅台灣,德國就應保持清醒意識,有朝一日,威脅有可能會不再停留在威脅的層面上。

北京的文攻武嚇不應在德國引發恐慌,但保持警惕則是必要的。”

《世界報》發表評論稱,一些西方國家爭先恐後地宣布承認巴勒斯坦的獨立國家地位,卻對成功實現民主政治的台灣置之不理,這些典型的雙重道德標准。

“台灣之所以不被承認,是因為所有國家,包括西班牙、愛爾蘭和挪威在內,都懼怕聲稱對台灣擁有主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就像俄羅斯對烏克蘭提出主權要求一樣。

所有人都在討好中國,因為中國是個核大國,因為中國常常將貿易作為武器。中國對巴勒斯坦的承認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畢竟力量對比就是這個樣子,沒有任何國家會懼怕小小的以色列。正因為如此,都柏林、馬德裡和奧斯陸的那些勇敢的政治家們,他們才敢於得罪以色列,而去承認一個既無固定邊界,也無公民社會,更沒有民選政府的國家。好吧, 19年前,這裡曾本著‘一人一票一次’的原則進行過一次選舉。從那以後,拉姆安拉和加沙城的腐敗集團就再也沒有勇氣讓人民使用選票了,盡管他們是在以人民的名義進行著統治。”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有興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