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新移民香料飄進台灣廚房 小農手匠種香料開南洋料理課程發展在地特色

【記者:朱小祿/桃園報導】113-05-30 感於中壢是新移民匯聚的城市,加上自身農場生產許多香料植物,桃園市小農手匠發展協會5月30日與中華民國農會中壢辦事處合辦「探訪南洋美食與文化」教學工作坊。學員主要為家政班班長。婆婆媽媽們對於新鮮事物的接受度很高,除了客家菜之外,現在家政媽媽還可以露一手展現異國料理,豐富廚房菜色。學員最高齡者89歲。現場還有祖傳三代養蜂人劉勝為提供的現採蜂蜜,現場歡樂一片,呈現多元飲食風貌。

台灣新移民已經取得身份證的有65萬,在這裡工作的移工有77萬,也就是說不管有沒有台灣身份證,在台灣的新移民或移工朋友已經超過142萬,人口已經遠遠超過57萬的原住民。

在全台灣,桃園市移工聚集是全台之冠,有13萬之多,新住民人口約6.5萬,也占全國第4位。也就是說在桃園244萬人口中,幾乎每10個人就會遇到一位新移民或移工。每2-3個家庭或企業都有他們的身影。尤其是中壢新移民、移工可以說百花齊放。中壢區火車站就是東南亞朋友口中的「小西門町」,是台灣北部最受歡迎的移民商圈。桃園市小農手匠發展協會理事長余孟芬及中壢辦事處主任鍾淑君均表示,這些人口使這片土地在民族、語言、飲食和文化呈現出極致的多樣性和精彩。連帶的也帶出很大的飲食需求,不管是種他們的食材,或是煮他們愛吃的南洋家鄉料理,都存在龐大的消費商機。

為了滿足新移民的家鄉食材市場缺口,開發高經濟農作物,余孟芬帶領協會資深菜農及海歸青農郭于倩與桃園市青農聯誼會花卉組合作,推動東南亞香料植物種植及應用,成功量產綠薄荷、紫蘇、魚腥草等南洋愛用的香料植物,除了生鮮供應傳統市場、東南亞超市之外。112年開始更在農業部水保署的輔導下,吸收培養在地青年單培毓、林奕衡等。成功開發紫蘇手工麵線及紫蘇魚腥草茶等二級商品,由於紫蘇魚腥草本來就是疫情良方新冠一號的主角,對於染疫、咽喉調養效果良好,因此產品推出後,市場反應頗佳,回購率很高。

為了將香料植物更進一步打進台灣媽媽廚房,擴大使用市場,協會青農林奕衡積極推出「產地到餐桌」系列工作坊活動,第一場「南洋料理美食與文化」邀請南洋料理美食天后劉明芳擔任教學老師,劉明芳印尼出生,嫁到台灣多年,不僅擅長印尼、星馬、泰國等地的風味創意料理,也熟悉台灣文化。致力於推廣台灣與南洋辛香料飲食文化的交流與共學。

南洋自古以來就是眾多民族的聚集地,這種多元文化的融合促進了南洋貿易的蓬勃發展,劉明芳提到,中壢正如南洋文化縮影,這座城市匯聚了來自各地的味蕾和文化,是南洋風味的最佳體驗之地。

料理工作坊由青農林奕衡帶領學員參觀小農手匠基地菜園的香料產區,然後再由劉明芳以菜園生產的香料植物紫蘇、香茅、綠薄荷、香蘭葉等指導學員現場製作越南生春捲、碳烤沙嗲和茶飲。作法簡單,但風味卻非常特殊,現場家政媽媽們雖然不乏善於料理的大廚,但對於這種異國料理還是感到新奇美味,學習非常熱情。

林奕衡指出,為了迎合南洋料理市場需求,他今年除延續擴大紫蘇的種植面積外,也陸續試著栽種香蘭葉、檸檬香茅等受歡迎的香料植物,其他檸檬葉、薑黃、芭蕉因為生長速度較慢也正在繁殖育苗中。

本次活動由中華民國農會中壢辦事處協辦,提供給中壢家政班20位班長參加。中華民國農會中壢辦事處農會輔導員黃莉婷指出,中壢有許多新移民婦女,中壢辦事處更緊鄰知名移民聚集地-中平商圈。為活化家政班組織,帶來新的力量及新的思想元素,特地跟桃園小農手匠發展協會合辦南洋料理工作坊,希望提供家政班班長新型態的教育學習,並讓其以種子學員的力量回去之後帶動班員多元學習,培養「自主性」,引進新血輪,發展具在地特色的家政班。

桃園市小農手匠發展協會:以友善土地、生態農業為核心價值,整合區域農家,致力於推廣永續農業,透過品牌來支持友善農作與食農教育,讓傳統農藝及手作技術得以傳承。更多詳情請上網:https://www.eprad.com.tw/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