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對中國電動車加關稅 德車企:並非上上選

(德國之聲中文網)去年 10 月,歐盟宣布就中國電動車政府補貼問題展開調查,預計,歐盟將於今年 6 月公布一份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的臨時清單。歐盟委員會表示,已有“充分證據”表明,自調查啟動以來,中國電動汽車數量的進口增加了14%,其中許多進口車輛獲得了政府補貼,形式包括稅收減免或資金補貼。

如果歐盟要征收關稅,征收多高的關稅才能產生明顯的影響,給中國電動汽車出口商湧入市場形成阻力?
榮鼎咨詢(Rhodium Group)發布的一項研究表明,關稅在 40-50% 的範圍內才能產生效用。然而,歐盟正在根據世貿組的規則評估潛在的應對措施,關稅的範圍在 15%至30%符合WTO的規定。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稱,中國進口到歐盟的電動汽車從2020年的16億美元(合約15億歐元)猛增至2023年的115億美元,佔歐盟所有電動汽車進口量的37%。

這對德國汽車制造商意味著什麼?

德國汽車制造商高度依賴中國市場,他們也強烈反對歐盟征收關稅,因為擔心這些措施可能會引發中國的迅速報復。

寶馬公司首席執行官齊普斯(Oliver Zipse)最近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可能很快就會自食其果。” 寶馬在歐洲銷售中國制造的Mini和iX3電動汽車,並依賴中國市場。中國是寶馬最大的單一市場, 2024年第一季度銷售額佔總銷量的近三分之一。齊普斯在一次會議上表示:“我們不認為我們的行業需要保護,”並補充說,在全球範圍內的運營給大型汽車制造商帶來了產業優勢。“而征收進口關稅很容易給這種優勢帶來負面影響。”

寶馬的本土競爭對手大眾和奔馳也都十分依賴中國業務的收入。大眾警告說,關稅會帶來一定的風險。

產能過剩是問題所在嗎?

寶馬公司首席執行官齊普斯認為中國產能過剩並不是問題的核心:“對中國的反補貼調查與我們的期望背道而馳。在歐洲銷售的中國汽車中,有一半以上來都不來自中國公司。保護性措施的關稅,卻在根本上損害了我們的利益。中國制造商在德國和歐洲的市場份額不到1%。歐洲並沒有被中國產品淹沒,而我們出於恐懼正試圖關閉大門。”

德國汽車研究中心中國事務總監費蓓婭(Beatrix Keim)(Beatrix C. Keim)也認為,產能過剩並非問題所在。她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表示:“中國汽車市場仍未飽和,現在隨著向新能源汽車(NEV)的轉變,生產能力將從傳統燃油汽轉型到新能源汽車。“她指出,中國政府已采取措施,限制生產許可證的發放,此外,一些NEV初創公司的消失也表明,“政府正在清場。”

貿易戰?

歐洲汽車制造商越來越擔心,針對中國的懲罰性措施可能會引發中方以牙還牙的惡性循環。鑑於對中國的依賴以及伴隨而來的風險,歐盟領導人似乎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需要仔細權衡,避免事態升級。
奧地利經濟研究所(Wifo)所長費爾伯梅爾(Gabriel Felbermayr)接受《世界報》采訪時表示:”從利弊的角度來看,歐盟傾向於不對中國的電動汽車征收關稅,因為中國可能會采取報復行動。”

針鋒相對的博弈似乎已經開始。在歐盟的中國商會在社交媒體X上發出警告,已收到消息,中國政府或將祭出反制措施,對歐美出口的大排量汽車征收最高25%的關稅。高關稅將打擊向中國出口豪華 SUV 和轎車的寶馬和奔馳。

不過德國汽車研究中心中國事務總監費蓓婭指出,中國的反制措施不一定會針對歐洲汽車,而可能是針對“汽車零部件或其他工業敏感領域”,比如機械。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Rob Mudg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