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適度貿易保護有助於遏制極右勢力
(德國之聲中文網)漢堡出版的德國《時代周報》以”恰到好處地反抗中國”為題,贊揚歐盟出台的對華汽車關稅具有分寸、講究外交、同時不失堅定。
“當前形勢和未來風險很容易就能勾勒出來:目前歐洲大約有250萬人直接在汽車產業工作,不同程度間接依賴汽車產業的就業崗位數量還要再翻五倍。汽車產業不僅僅是德國經濟繁榮的重要支柱,也關乎歐洲福祉。”
“然而,這條貫穿科研、生產、銷售的價值鏈受到了威脅。越來越多的汽車不再是在沃爾夫斯堡等地生產,而是來自海外。盡管數量上暫時還不是太多,但情況很可能很快變化。比如,比亞迪在中國本土市場以大約9000歐元的價格銷售’海鷗’小型電動汽車,並希望從明年起向歐洲出口該車型。它會進行一些升級以適應歐盟的安全要求,因此肯定會更加昂貴,但即便如此依然比絕大多數歐洲產的小型電動汽車便宜得多。”
“短期而言,這可能有利於消費者,但是一個牽涉數以十萬計就業崗位和幾十億稅收得重要行業將受到競爭對手之重創。……這並不是盲目地抹黑中國。歐盟的公務員們已經嘗試弄清中國電動汽車物美價廉的具體原因,他們逐家審計了相關企業,一些企業允許歐盟查閱公司文檔,另一些則沒有這麼做。最終歐盟方面的裁決是:中國的電動汽車產業’得益於不公正的補貼’,從而對歐洲電動汽車制造商造成了損害。”
文章隨後指出,歐盟的關稅決定並非殘酷貿易戰的開端,而是”頗有分寸、合法合理的必要抵抗”。作者認為,相比美國的100%關稅,歐盟市場依然是對中國汽車開放的,北京也正因經濟疲軟而迫切需要歐洲市場,因此歐盟委員會非常精准地拿捏了這個時機。
“布魯塞爾還明確指出,只有在7月4日前歐中未能達成解決方案的情形下,懲罰性關稅才會生效。這是一種和美中關系截然不同的基調,旨在不招致報復,但依然具有約束力。歐盟所傳遞的訊號是:讓我們相互對話、相互做生意,但不是不惜一切代價,我們會進行自衛,我們也正在這麼做。這是一種正確的姿態。如果歐盟能夠把這種防御性外交思維與貿易協定、原材料供貨協定、歐盟自身補貼等手段結合起來,則不失為一種非常睿智的產業理念。”
“德國汽車廠商為什麼反對歐盟加征關稅?因為他們擔心自己在中國的營商環境,還為自己也遭歐盟關稅打擊而惱火:所有在中國生產並出口至歐洲的電動汽車都將面臨新的懲罰性關稅,其中包括寶馬、奔馳在中國工廠生產的電動汽車。一方面,這確實令人費解。另一方面,這也體現了政策的一致性:歐盟委員會關心的並不是某些特定企業的財務報表,而是整個歐洲的產業地位、就業崗位和民眾福祉。”
瑞士《新蘇黎世報》以”對’中國沖擊2.0’的恐懼只會削弱歐盟的強項”為題,刊發評論指出,歐盟懲罰性關稅固然有著恢復歐中貿易公平競爭的良好動機,但是卻有著極大的誘發保護主義競賽的風險。
“整件事情當然有著很強的政治因素。如何計算競爭扭曲並不是什麼精確的科學,而且基於產業政策的優惠也絕非中國的發明。可以想象的是,中國反制措施也調查西方車企獲得的好處。屆時,西方企業要想在巨大的中國市場賣車,就必須平衡掉這些好處。”
作者接著指出,從政治角度而言,歐盟采取貿易保護主義並非毫無道理可言,畢竟美國目前的反華路線很大程度上肇始於1990年到2010年間,當時來自中國的大量廉價服裝、家具等低端商品導致美國經濟薄弱地區的大量工廠破產、員工失業,民眾增長的不滿情緒最終幫助特朗普贏得總統寶座。有了美國的前車之鑑,歐洲政界擔心”中國沖擊2.0″會助長右翼民粹勢力,但是貿易保護主義卻不是應對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因為歐洲的消費者和勞動力市場均受益於和中國的自由貿易。
“德國或者瑞士並不像美國那樣,而是能夠實現對華貿易進出口的基本平衡。況且,美國的懲罰性關稅也並沒有帶來就業崗位的淨增長。”
“所以,歐盟各國應當集中精力改善框架條件,讓企業能夠保持創新能力,從而在對華出口貿易方面取得成功。歐盟委員會尋求和北京對話,並爭取同等的競爭條件,這會是一個好主意。沒准中國方面也會為了政治上的和睦而做出一些讓步。”
“反之,貿易保護主義競賽到頭來只會有利於弱勢企業,並阻礙經濟結構轉型。對於經濟薄弱地區,應該采取措施助力產業結構升級,盡可能避免民眾被時代拋棄。而對’中國沖擊2.0’的過度恐懼則只會催生新一輪的’黃馬甲’運動,並削弱強者—-這可不是打造具有競爭力的歐盟之良方。”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