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調查:在華德國企業擔憂價格壓力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訪華前,德國海外商會聯盟(AHK)周一(6月17日)發布報告指出,德國企業在中國面臨的主要困境是價格下跌和需求疲軟。

中國是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之一,近年來在德國銷售額中佔據極大比重。

AHK在5月21日至29日之間對186家德國企業進行調查,61%的企業表示「價格壓力」是德企在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此外,因中國經濟放緩導致的需求疲軟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也是最受德國企業關注的問題。

中國德國商會上海地區董事會主席柯曼(Clas Neumann)表示:「德國在華企業最擔心的是激烈競爭帶來的價格壓力,而中國和全球需求疲軟又加劇了這種壓力。」

「在政治方面,德國企業在中國需要公平的競爭條件和透明的法律環境。」

在接受調查的公司中,汽車制造商佔 21%。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也是電動汽車生產最發達的國家。

近年來,在國家補貼的支持下,中國電動汽車品牌如雨後春筍般成立。但中國經濟放緩使消費者支出有所減少,導致制造商之間大打價格戰,進而影響利潤。外國制造商一直在努力適應中國電動車企的快速擴張,如今也在當地與中國汽車展開競爭。

產能過剩影響業務

根據AHK調查,75% 的企業表示其所在行業產能過剩,影響了大多數企業的業務。長期以來,中國一直被指責在電池制造和太陽能產業等領域存在國家支持的產能過剩問題,生產量超過了需求量。中國政府對此予以否認。

德國工商大會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馬銘博(Maximilian Butek)在上周五的一次演講中表示:「價格壓力『當然是產能過剩造成的,但我們的企業在這一點上意見一致,只有提高競爭力才能在這個時代生存。』」

馬銘博指出,產能過剩現在更多的是一種中期影響,但在未來兩三年內不會得到解決,除非進行整合並減少過剩產能。馬銘博表示希望全球範圍內的需求能夠增加。

歐盟計劃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高達38%的新關稅,正與中國爭執不下。歐盟委員會去年對中國電動汽車展開反補貼調查,指責中國政府以不公平手段削弱歐洲汽車制造商的地位。

德國此前曾對征收更高的關稅表示擔憂,擔心在中國有大量投資的德國車企大眾、奔馳和寶馬等會遭到報復。

馬銘博表示:「歐盟現在建議的關稅,不會提高汽車行業的競爭力。所以我們寧願主張投資歐盟的競爭力,而不是試圖保護汽車工業。」他補充說,德國制造商「依賴」中國市場。

逾三分之一企業持樂觀態度

根據德國商會的調查,企業最迫切希望哈貝克在訪華時倡導中外企業能享受同等待遇。馬銘博表示,他們希望歐盟威脅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懲罰性關稅不會成為唯一的討論話題。長期以來,德國企業一直報怨不公平的競爭條件及愈發困難的市場准入。

哈貝克預計將於6月21日訪問北京,屆時他將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等人會晤。哈貝克此行還計劃訪問上海和杭州。

盡管中國國內外存在許多問題,但超過三分之一(38%)的受訪德企仍持樂觀態度,並預計經濟形勢將有所改善。

近半數的受訪企業則認為經濟形勢不會發生變化,16%的企業認為會出現惡化。約四分之一企業預計今年的利潤會增長。在未來兩年內,只有略高於半數的受訪企業希望在中國增加投資。

中國正努力應對國內需求不足的問題,房地產危機、年輕人失業率居高不下和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也在拖累經濟表現。與此同時,中國與美國和歐盟的貿易正在下滑。

(法新社、德新社)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