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林口長庚院長陳建宗分享智慧醫療新突破 提供病患有溫度的照護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是全台灣規模最大的醫療院所,擁有3600張病床與全國最大急診室,長期肩負北台灣與桃竹苗地區的醫療重任。院長陳建宗在接受《桃園電子報》專訪時表示,院方體認到病人急診等候的壓力,因此持續透過分流與區域合作機制,確保病患能獲得即時且妥善的照護。陳建宗也提及林口長庚在留住醫護人員上的努力,以及院方在AI智慧醫療的應用。

關於林口長庚急診候床問題,陳建宗說明,急診內設有收治區、治療區與觀察區,病人依重症、輕症分流治療;當急診病人數達到一定門檻時,院方會暫緩一般住院,以優先保障急診需求。同時,每日由各專科總醫師共同評估,決定病人是否需住院或可轉回門診治療,避免資源浪費。陳建宗強調,林口長庚並非單打獨鬥,而是與桃園地區其他醫院,如聖保祿醫院、天成醫院、國軍醫院等建立合作聯盟,共同承擔區域醫療責任。由於醫院位處交通樞紐,不僅收治桃園病患,亦有新北、新竹乃至苗栗的病人,院方始終以滿足病人需求為核心使命。

針對重症照護,陳建宗指出,林口長庚小兒科重症轉診是桃竹苗最重要的中心之一,醫院更率先引進5G救護車,能即時傳輸車上嬰幼兒的生命徵象,由院內指揮中心同步監測,並與隨車醫師保持聯繫,確保抵院前即可掌握病況。除此之外包括中風、心肌梗塞等急重症,院內均設有24小時待命團隊,務求在最短時間內進行最有效治療。

回憶重大事件,陳建宗談到八仙塵爆,當時院方啟動大量傷患機制,下班醫護人員自動回到急診支援,宿舍與社區醫護猶如快打部隊般集結。他身為整形外科專家,率領團隊處理大批病人清創與重建,並號召已在外開業的醫師回院協助。由於時間緊迫,且為避免病患失溫,燒燙傷清創手術過程無法使用冷氣,醫護人員身穿隔離衣仍全力以赴,最終治療成效獲得各界肯定。


近年醫界人力不足問題備受關注,陳建宗表示,林口長庚的病理科也一度面臨醫師流動,但院方透過數位病理系統因應,院內率先推動玻片電子掃描與遠距會診,不僅提升儲存安全,也能跨院協作,更結合AI模型協助判讀,快速圈選可疑細胞,大幅減輕病理醫師負擔,精準度亦相當高。

至於護理人員短缺,陳建宗直言,少子化導致勞動人口下降,加上疫情衝擊,以及長照、醫美產業分流,造成全台護理人力不足。為了留住人才,院方近年投入大量資源改善工作環境,包含興建3000多床單身宿舍、2300多戶醫護社區住宅,並附設幼兒園與小學,讓醫護能兼顧家庭。薪酬方面,年終獎金始終維持在4至6個月,且符合衛福部規範的護病比,並獲獎勵金全數回饋護理人員,院內亦導入AI協助病歷撰寫,減輕交班與文書負擔,讓醫護能專注病人照護。

在AI應用上,陳建宗表示,林口長庚自2018年設立AI中心,迄今已有多項軟體獲得食藥署核准並投入臨床,包括輔助偵測舟狀骨骨折、協助心電圖判讀與預測心衰竭風險、利用X光片檢測骨鬆、電腦斷層發現腹腔遊離氣體等,皆能提前警示並改善治療。這些技術已在長庚體系12家醫院全面使用,讓逾萬張病床的病患受惠。未來更計畫讓AI協助藥師藥物辨識及病人衛教,並透過互動式語音減少重複性工作,讓醫療回歸「有人味」的照顧。


林口長庚設立手術技能訓練暨研發中心,陳建宗說明,這是透過大體老師與先進設備,讓住院醫師在實際上陣前先熟悉技術,縮短學習曲線,這些設施不僅服務院內,更開放全國醫師使用,並與醫學會合作,推廣專業教育。

談到自身背景,陳建宗是整形外科專家,曾師承國際知名的羅慧夫醫師。他表示,羅慧夫奉獻台灣40餘年,創立顱顏中心並提倡完美與極致的醫療精神,影響深遠。長庚醫院至今仍延續其傳統,每年舉辦紀念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學者與歷屆弟子交流。醫療援助方面,長庚亦持續派團前往菲律賓、越南、蒙古等地義診,將服務精神推向國際。

陳建宗表示,隨著人口出生率下降與產前檢查普及,先天畸形案例逐漸減少,傳承顏面重建技術的挑戰增加。不過,長庚早在二十多年前便推動微創手術,縮小傷口、加速恢復,造福眾多患者。陳建宗強調,國內醫療成本遠低於歐美,品質卻不遜色,許多國外案例印證了台灣醫療的高效與可近性,呼籲社會珍惜醫療資源。專訪最後,陳建宗再次感謝醫護團隊的付出與民眾的支持,並承諾林口長庚將持續以科技與人文並重的精神,守護病患健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hEV-aYjOks?si=ZcKDyl2LzgTJkXW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8v1vGn2LQ4?si=1edTpWUppEJSuFk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BvgkgXYrzM?si=oBcb2O-ERkzZxB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