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德語媒體:如何抵御無處不在的專制中國影響力?

(德國之聲中文網)維也納出版的《標准報》以“台灣問題關乎什麼”為題,刊發由丹麥前首相、北約前秘書長拉斯穆森(Anders Fogh Rasmussen)撰寫的客席評論。作者認為,面對專制中國,歐洲和美國有著本質上相同的利益,新一屆的歐盟領導人必須更明確、更強硬地對待中國,切忌再犯對俄關系中的錯誤、指望經濟繁榮會讓中國自動接近西方價值觀。

“歐洲在國際舞台上將扮演何種角色?這個最重要問題將取決於歐盟如何應對愈發咄咄逼人的中國。歐洲人曾經希望中國能成為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中值得信賴的成員,並且逐步接受我們的價值觀。但是今天的現實卻和這一願景相去甚遠。中國正在用其巨大的產能和低價產品來打擊歐洲企業,還常利用其經濟影響力來懲罰那些違抗習近平意願的小國,並為俄羅斯總統普京提供經濟和政治支持,讓後者能繼續開展攻打烏克蘭的戰爭。”

“然而,最令人擔憂的則是台海可能爆發危機。新總統賴清德5月上任時表示,台灣揚帆進入一個充滿挑戰、又孕育無限希望的新時代。中國則在幾天後作出回應,進行大規模環島軍演。其中的模擬查驗船只環節,更是中國發出的警告:北京有能力圍困依賴進口物資的台灣。在普京入侵烏克蘭前,歐洲人的戰略也曾對俄羅斯報以‘最美好的希望’;如今,同樣的錯誤在面對習近平時不能再次上演。”

作者接著贊揚馮德萊恩領導下的歐盟采取了對中國更強硬的立場,努力在不脫鉤的前提下降低風險,還對中國廉價產品開展反補貼調查並在最近宣布將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盡管歐洲針對中國的經濟威脅采取了更為果斷的行動,在台灣問題上依然存在分歧且過於軟弱。歐洲國家領導人在訪問中國時,往往把短期經濟利益置於長久的歐洲價值觀之上。面對台海緊張局勢,法國總統馬克龍去年還說,歐洲‘絕不應該陷入一場不是我們自己的危機’。然而,據智庫機構榮鼎集團的估算,台海沖突將危及價值超過2萬億美元的經濟活動,南海危機對歐洲而言也會是一場危機。”

“美國總統拜登多次表示,如果中國發動襲擊,美國將協防。就算歐盟無法進行軍事方面的回應,新一屆歐盟領導層至少可以明確表示:北京任何使用武力改變台海現狀的企圖都將招致果斷而一致的回應。這包括准備對中國進行制裁,其力度應當超越當前對俄制裁。”

“目前,歐洲在如何應對中國武力攻台的問題上,總是發出自相矛盾的信號。這增加了誤判的風險。鑑於中國經濟對全球市場的依賴度更甚於俄羅斯,歐洲若能明確對北京表明武力攻台的經濟後果,其實是可以有巨大的嚇阻作用的。”

“假如我們真的讓習近平能夠武力吞並台灣,就將意味著基於規則國際秩序的終結。一個適用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的世界將令每一個民主國家陷入險境。屆時,最初由俄羅斯挑起的不穩定將會迅速擴散到亞洲,進而蔓延全球。”

“專制者將軟弱視作機遇。和普京一樣,只有強硬和決心才能讓習近平理智。面對俄羅斯,西方國家當年集體自欺欺人;普京則將這理解為殘酷攻打烏克蘭的邀請函。所以,中國軍艦、軍機下一次圍繞台灣進行模擬攻擊演練時,歐洲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袖手旁觀。”

慕尼黑出版的《焦點雜志》以“中國企業讓德國經濟看起來老態龍鐘”為題,刊發由曾經擔任德國政府發言人的Béla Anda撰寫的客席評論。作者注意到,正在德國舉行的足球歐洲杯賽事上,許多充滿創新能力的中國企業都是主贊助商,而來自德國本土的贊助商卻大多固守傳統產業。文章問道:引領未來的德國企業到底在哪裡?

“我國經濟的創新能力將對今後我國在全球競爭中的表現起決定性作用。過去幾十年間,德國憑借科技創新不斷提升自己的國際貿易地位。這依靠的是大力投入研發、扶持新的創意和商業模式。所以,我們發揮自身優勢、加強創新能力就更顯重要。”

“中國不斷增強的創新能力現在對我們構成了全新挑戰。中國企業正在大跨步地投資未來科技,並且讓未來科技為我們所見。我們德國現在也必須加強創新。僅僅宣傳或者依靠我們的傳統產業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勇於投資新技術,並且將其展現給公眾。”

“強大的創新環境不僅僅有利於經濟,也有助於德國保持其國際公認的科技中心地位。這需要政界、商界、科學界的緊密合作,從而打造必要的環境進行針對性的創新扶持。”

“是時候重新聚焦我們的創新能力並引起公眾重視了。只有這樣方能確保德國繼續在國際競爭中領先、讓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