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德語媒體:禁用華為5G是否明智?

(德國之聲中文網)《南德意志報》發表前駐華記者題為“終於有了行動”(Endlich Taten)的評論,指出,經過多年的扯皮,終於做出了這一來得太遲的決定,凸顯出德國有關單位的謹小慎微、猶豫不決和不負責任。評論寫道:

“華為是中國最大的電信跨國公司。而中國是一個剛剛在北約峰會上被其成員國家指為‘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爭關鍵的縱容者’的國家,以其‘持續的惡意網絡攻擊和混合行動’危害西方的安全。這個國家通過情報法規定所有公司,也包括華為,必須‘支持、協助、配合國家情報部門的工作’。

盡管如此,多年以來歐洲仍有企業高管和政治家認為,把未來基礎設施的中樞神經系統交到華為手裡是個好主意。德國不是唯一的一個,但德國政府花了最長的時間才肯認清背後的風險。無論是默克爾政府還是現任的肖爾茨政府都難逃責任。“

文章回顧了上一屆和本屆德國政府的各種阻撓、拖延、削弱措施力度的做法,以及德國社會對這一事件的反復討論後寫道:

“這是德國對華政策要命的老毛病:真實的或裝出來的天真幼稚加上對德國經濟利益受損的擔心。因為害怕北京的報復,同時顧及德國企業——這些企業自己讓自己陷入了對中國過大的依賴——的利益,就繼續將國家關鍵基礎設施置於安全風險之下。久拖不決的華為禁令這一敗跡,是德國中國戰略難以奏效的一個例證:中聽的言辭並不少,但缺少的是實際行動。”

仔細算賬

《法蘭克福匯報》的署名評論則認為,德國政府用在踟躕數年之後做出決定,是權衡利弊的結果。

“圍繞如何對待德國移動通信網絡中的中國技術這一問題,柏林聯合政府糾結論爭了很久。爭論的焦點是如何找到正確的平衡點:一方面有著來自中國的破壞和間諜活動的抽象危險,另一方面要面對的問題是,冒然行動會不會讓企業和公民面對用不上網的窘境。德國近年來在移動網絡建設上取得出人意料的快速進展,也得益於華為的技術,與歐洲競爭對手相比,華為技術價格低廉、使用便捷。”

文章以英國在短短幾年時間禁用華為的計劃為例指出,這樣考慮不周的做法讓網絡運營商損失巨大,最後政府不得不修改更新計劃。作者認為德國政府的選擇 “更為明智”,即逐步更換取代,這樣做可將成本控制在可控範圍內,同時不致過於倉促。評論接著寫道:

“當然,我們不能輕視中國,盡管——或正因為迄今還沒有發現涉及中國供應商的意外事件。中國政府對本國民眾的監控毫不手軟,破壞(基礎設施)應該也不會是他們的禁區。不過人們還是應該先冷靜地分析,那些已經安裝的部件到底能構成什麼風險,哪些風險又是不存在的。對專業人士來說,清楚的是,中國無法造成太大的損害。

而讓自己對中國制造商不過分依賴,這個願望是另一個問題,這是一個政府可以而且應該做出的政治決策,即使這不可避免地意味著,今後產品價格會更高。對網絡運營商來說,他們業務不會變得簡單,更不會廉價。這就是歐洲為保持自主權要付出的代價。”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