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搭建眷村青銀世代對話橋梁 共為眷村文化傳承開啟新頁

致力傳承台灣獨有且珍貴的眷村文化,中華眷村文化發展總會藉由辦理活動、論壇、出版刊物、打造社群平台等方式,不只要為未來的眷村後代留下尋根軌跡,也期望社會能夠記得,當年國軍將士與家屬們為台灣所付出的犧牲奉獻。7月27日總會舉辦「眷村世代對話」座談會,在世代交替的時間點,輔助年輕眷村人接棒,盼眷村文化得以永續留存。

中華眷村文化發展總會理事長趙怡表示,台灣眷村經過70餘年的變遷,雖然大部分都已經被拆遷,但做為我們眷二代子弟從小生長的地方、我們生命中的美好回憶,依舊完好的留存在我們心中。如今的眷二代已步入垂暮之年,我們必須將這段台灣重要的歷史傳承下去,為了支持眷村第三、第四代的年輕人接棒,特別舉辦「眷村世代對話」座談會,邀請陳鎮湘、葛光越、李永萍、陳復等眷二代名人,希望透過青銀世代交流互動,為眷村精神發揚注入新生命。

中華眷村文化發展總會理事長趙怡強調未來關於眷村文化的傳承重要性。(圖/柯宗鑫攝)

座談會上,共聚集10位眷村三、四代的年輕人,針對他們對眷村文化本質的認識,及永續發展的可行性進行發表。北投中心新村第三代張中模,現為台北市眷村心文化協會執行長,18歲就開始參與眷村文化推廣工作,他認為,現在有許多年輕人想要認識眷村文化,只是沒有可以讓他們深度參與的平台。在他擔任北投中心新村主理人期間,曾帶領學生進行耆老訪談、考察,並舉辦過親子活動、電影研習、導覽走讀、假日市集等各種貼近社會大眾喜好的活動,故建議眷總可與政府合作,為大學生舉辦相關營隊或活動,引導年輕人尋根。

「眷村世代對話」座談會邀請到10位眷三、四代的年輕人參與,分享對眷村的回憶與未來看法。(圖/柯宗鑫攝)

另一位青年代表陳晉,目前還在大學就讀,是眷村的第四代。她對於眷村的認識,一部分來自爺爺奶奶的口述,一部分則從舞台劇《寶島一村》、電視劇《一把青》當中看見眷村人的剛毅。她表示,藝術是很好的傳播媒介,不論是透過戲劇、文學、電影等,做到雅俗共賞、老嫗能解,才能吸引更多人了解眷村文化的可貴。

台北市眷村心文化協會執行長、眷村第三代張中模分享傳揚眷村文化的建議。(圖/柯宗鑫攝)

陳晉分享,儘管從來沒有住過眷村,但陳晉仍然認定自己是眷村的一份子,「眷村是一個特別的場域空間,是當年離鄉背井的軍人和眷屬,帶著複雜的心情而來,面對新的生活環境與挑戰,從盼望到失望,從臨時的家變成了根。」她正計畫用文字創作,將爺爺奶奶的故事記錄下來,讓那個年代的風風雨雨,流傳得更久、更廣。

現在仍是大學生的眷四代陳晉,分享自己如何對眷村產生理解與認同感。(圖/柯宗鑫攝)

眷二代的代表霍鵬程博士表示,未來眷村文化的保存將會越來越困難,因為真正擁有眷村回憶的第一代都已離開,第二代也年事已高,必須把握現在好好地將資訊彙整收藏。很高興在座的年輕人,即使沒有親自體驗過眷村的經驗,仍樂於付出心力,盼能留下這段重要的歷史,若能與二代長者多交流,多多走訪全台各地的眷村遺址,想必會對眷村文化的留存有所幫助。

霍鵬程博士建議,應加快蒐集眷村文化的資訊彙整收藏,也期待有更多年輕人的參與。(圖/柯宗鑫攝)

另一位代表孟繁衍認為,文化要保存並不容易,而目前政府對於眷村文化的保存仍不夠重視,除了要向政府積極爭取權益,在傳承方面,老故事還要結合眷村的飲食文化,讓眷村私房菜發展及流傳下去,一方面能讓後輩更了解眷村,另一方面也能爭取經費來源。

中華眷村文化發展總會理事李永萍強調,外省族群包含文化、記憶正被嚴重打壓,當老一輩逐漸凋零,眷二代、三代應全面團結起來,將眾人的寶貴回憶、史料,以及論述、內容整合鞏固起來,共同向政府爭取合理的資源,維護眷村文化。

國立宜蘭大學教授陳復強調,眷村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保留眷村文化就是保留中華文化。(圖/柯宗鑫攝)

國立宜蘭大學教授陳復發言表示,民國三十八年前後遷台的「外省人」,將大陸原鄉的記憶帶來台灣,而後發展出的眷村文化,為台灣社會發展帶來重大影響。眷村不只是一個居住的場所,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保留眷村文化也就是保留中華文化,可以藉由辦理各種座談活動,打造更多文創場域,開創中華文化在台灣社會的更多元的面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