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從世足熱談奧運足球滄桑之七 足球影響力遠超聯合國、國際奧會 誰會放棄

從世足熱談奧運足球滄桑之七 足球影響力遠超聯合國、國際奧會 誰會放棄

(「笑傲足球部落報」FB發行人龔義三及社長何長發與「樂聯網」連結,在此「龍來共發」分享國內外足球評論:)

 

2016里約奧運在全部超過三百面金牌中,可說男足金牌歷史性首度被巴西奪下最具震揻與感染力,正如外電說的「有了這塊巴西人最為看重的金牌,該屆奧運會,巴西人會認為他們不輸獎牌榜第一大國!」其實在奧運會的各種類金牌和金牌之間,還是有很大差別的。沒錯,這一直是發哥運動演講中強調的「國際運動評價概念」,正如這塊金牌重中之重,巴西最沸騰的奧運金牌終到手。

 

更何況在生活中充滿著足球文化的巴西國度裡,2016年在自家辦奧運啥都可失,就是不可再丟失奧運足球金牌。巴西被譽為「足球王國」,因創造了最多5次獲得世界盃冠軍紀錄,還曾4次獲得FIFA聯邦盃冠軍、8次獲得美洲國家盃冠軍、甚至在世青賽和世青少賽中也有過輝煌的戰果,但是在奧運會足球比賽中,則是始終無緣金牌。1984年和1988年兩次屈居銀牌,2012年倫敦奧運奪金機會最好一路勢如破竹,卻在決賽自亂陣腳翻船了。

 

在現代足球進入奧運會比賽116年後,直到2016年金牌榮譽榜上才寫上了巴西的名字。為誓奪這塊里約奧運足球金牌,為了讓核心大將尼馬能出戰奧運以增加奪金機率,巴西足協與巴塞隆納隊溝通了數月,最終在俱樂部只同意放人參加一項大賽的情況下,讓尼馬捨棄前兩個月舉行的百年美洲國家盃,以超齡球員身份出戰里約奧運會,可見里約奧運巴西多麼在意這塊足球金牌。隨後,巴西又在2020東京奧運蟬聯男足金牌。

 

當今世界有三大不同類型的龐大組織-聯合國、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及國際足球總會。

 

「聯合國」是為了維持世界和平(World Peace)而組成的,希望藉此化解各國間的紛爭,以避免戰爭的發生,但事與願違,各國之間仍因彼此的經濟利益或政治的因素而產生衝突,終究免不了要以戰爭方式來解決;而「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也是為了人類的和平相處而成立,卻也同樣曾因各國政治考量,而時有相互抵制拒絕參加,使奧運會因而失色,最明顯的例子是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曾遭到東歐國家集體抵制美國而拒絕參賽。而那一年正好讓我們撿到一面蔡溫義的舉重銅牌,因為舉重算是東歐國家的奪牌強項。

 

唯有「國際足球總會」是無國界的組織,世界各國對國際足總所舉辦的活動或參賽人員,都會給予支持及禮遇,並不因種族、膚色、宗教信仰及政治制度之不同,而遭抵制;同時,各國政府或人民對實力堅強的球隊或球技超群的個人,更是禮遇及崇拜。因此,透過足球運動來促進世界和平,是最有效的方法。

 

今天,足球是「全球的運動」,足球的組織是「無國界的組織」,足球運動的興盛,也可提升國家的國際知名度,更是突破國家外交困境的一條活路。

 

現在,國際足總(FIFA)的組織與勢力,超越聯合國,甚至比國際奧會(IOC)更有影響力,會員協會現在已多達209個國家及地區,只要是所屬會員國參加國際足總的活動,均可以不受任何政治的限制,享有公平參與的權利,無論是與我們有無正式邦交的國家,都可以藉由足球活動打通政府官員的國際外交便利。

 

尤其是每逢世界盃足球賽來臨的那一個月時間,世界盃就像個印鈔機一樣,給國際足總帶來龐大的鈔票。據不完全統計,像南非世界盃期間,國際足總的收入將超過80億美元。國際足總的收入主要有轉播權銷售、廠商贊助、與世界盃相關的產品銷售構成。其中,電視轉播權收入30億美元左右,廠商贊助約有20億美元左右,授權品牌產品銷售40億美元左右。收益是舉辦奧運會的兩倍,並且臨場的各國元首之多、收視之高,均非奧運會可比擬。

 

全球一半的人看足球

 

全球觀看人數最多的體育比賽:前三都是足球,遠勝過奧運盛會。到2020年底,全球人口總數已經超過79億。

 

世界上最熱門的運動依舊是足球,最具看點的是世界盃。全世界最優秀的32支球隊同台競技,吸引了全球37億人觀看。每一次為了奪得世界盃的舉辦資格,各國都是你爭我奪,這其中的利潤有多少不妨算算。

 

放棄足球等於退出「世界潮流」

 

台灣不缺經濟資源,缺的是讓孩子們投身運動鍛煉的氛圍,缺的是打造有世界影響力運動明星的方法,缺的是把百姓的健康指數、快樂指數和競技運動的金牌數等量齊觀的制度保障。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在調整,體育界又何嘗不需要調整發展思路?

 

國際間熱中足球運動,我們豈可自以為國內的實力還不行,放棄對它的重視。經常有海外專家官員返國時表示,平時在國外任何場合裡,訪談中足球已是很多人的話題之一,從這小地方或許可以告訴我們一點,政府在尋求今後運動努力發展方向的時候,不能忽視足球運動在國際間的實質影響力與其存在的價值。

 

因此,我們要說:放棄足球,等於是我們國家的運動發展退出了「世界潮流」。期盼身負國家體育決策的人,別再短視,更請別急功近利,把我們的體育運動文化導向正確的指標前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