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不容樂觀的中國經濟形勢
(德國之聲中文網)《商報》發表了介紹中國經濟形勢的長篇報道。文章寫道,收入在下降,家庭可支配的余錢越來越少。政府誓言要消除貧困,但收效卻非常有限。這篇題為《氣氛非常糟糕》的文章寫道:歷時數十年的中國經濟騰飛陷入了停頓,但政府似乎尚未找到走出僵局的可行方案:
“多年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濟一直能夠以超過或接近10%的幅度高速增長,但這種持續增長的日子現在已暫時告一段落。更糟糕的是,今年下半年,整體氛圍明顯變差,第一季度時一度呈現的謹慎樂觀態度已經不見了蹤跡。房地產危機尚未找到應對方法,私人消費仍在下降,而一些地方政府則債台高築,舉步維艱。
政界也一直沒有發出令人鼓舞的信號,今年七月,中共領導層在北京召開的三中全會上,雖然做出了一系列改革承諾,但迄今為止一直未見成效。過去幾個月以來,政府一直試圖吸引外國投資者來華投資,但外國對華投資仍在繼續下降,今年頭五個月,外國對華投資同比下降了28.2%。
除此之外,地緣政治和貿易政策方面的爭端也在繼續延燒,這種狀況不斷擠壓著中國的活動空間。包括歐盟在內的更多地區不斷推出特別關稅,以應對中國強勁的出口攻勢。而中國原本希望通過擴大出口,來緩解內需不振帶來的困境。有關國家推出的特別關稅,可能是導致中國出口業務疲軟的原因之一。這同時也意味著,中國產能過剩的企業有可能會陷入產品積壓的窘境。”
文章寫道,房地產危機,失業率高企,但官方媒體裡,經濟不景氣導致的社會問題卻很少會被提及。
“這一切都暗藏著社會風險。民眾中的不滿情緒與日俱增,但媒體中卻鮮有報道。今年八月,江蘇徐州的業主舉行維權活動,抗議已經付款的房產不能完工。警方逮捕了多名示威者。類似的抗議活動還有很多,不受中國新聞審查部門管控的X平台上經常可以看到這類視頻。
至於這類視頻是否能夠真實反映中國的民間氛圍,當然值得商榷。專門記錄中國抗議活動的香港非政府組織‘勞工通訊’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共發生了719起抗議或罷工行動,比去年增加了3%。”
一段時間以來,德國政府一直在呼籲企業逐漸減少在華投資的額度,以降低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但事與願違,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德國企業對華投資,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有所增加。《柏林日報》就此寫道:
“尤其是德國汽車廠家增加了在華投資,投資款項則大多來自其在華業務的盈利。大眾等公司開始加強所謂‘在中國、為中國’戰略。也就是說,很多企業在中國建立生產基地和供應鏈,加快本土化進程。德國工業聯合會一名女發言人向柏林日報證實,確實有很多德國企業選擇了這樣的發展方向,他們決心通過地區重組或本地化來降低供應鏈中的所有風險。‘這種情況正在大規模發生,在中國尤為明顯’。
科隆德國經濟研究所國際經濟政策部負責人馬蒂斯( Jürgen Matthes)認為,德國企業在中國推動本土化的戰略只會損害德國的經濟利益。馬蒂斯對《柏林日報》表示,一旦越來越多的德國企業推行‘在中國,為中國’戰略,那麼工作崗位就會在中國、而不是在德國產生。不過,他也表示,這種趨勢並非新生事物,過去三年以來,對中國的直接投資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准上。”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