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擬「房屋養老金」引論戰 爭議為何?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董建國上週五(8月23日)宣布,正在研究建立「房屋養老金」制度,且已經在上海等22個城市試行。他說:「個人帳戶通過繳納住宅專項維修資金已經有了,試點的重點是政府把公共帳戶建立起來。」
不過「房屋養老金」的用途和動機為何?公共帳戶的資金又從哪裡來?相關討論內容在中國社群平台微博上引發論戰,不少人批評該項制度為「變相加徵房產稅」,指政府「想盡辦法割韭菜」、「我都沒人幫我養老了,我還給房子養老」。
許多中國網友留言,「人的養老金都沒有多少,工資也沒有多少」、「修繕房屋不應該有物業出錢嗎?年年給物業交那麼多管理費也不見他們維修了點啥?」、「70年產權叫我們給養老?」
另外也有人質疑,雖然公共帳戶宣稱是地方政府籌資,但在地方政府面臨財政危機的情況下,該如何負擔,「蓋房子的不負責人,政府也沒錢修,最後房子是誰的誰自己負責」,呼籲中國政府先解決人民的養老問題。
除此之外,有中國網友認為,官方在中國房地產「低迷到搖搖欲墜的當下」,還想到前所未見的房地產養老金制度,無疑火上澆油,並質疑該項基金最終將淪為「小部分人的私房錢和提款機」。
什麼是「房屋養老金」?
綜合《中國網》、《觀察者》等中國媒體報導,中國房屋養老金制度分為個人帳戶及公共帳戶,個人帳戶支出為現存的「住房專項維修資金」,民眾在購屋時已繳納;此次各方的關注重點則是公共帳戶的資金該從何而來。
中指研究院市場研究總監陳文靜表示,房屋養老金制度的建立,將為房屋體檢、房屋保險提供重要資金支持。此外,公共帳戶的資金來源是各界關注的重點,以一定比例提列工程土地出讓金、維修經費的增值收益、財政補貼、創設配套金融產品等,都可能是重要探索方向。
中國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尹飛表示,房屋養老金制度主要使用的是公共資金,公共帳戶的款項來自於公共資金,以「不增加個人負擔,不減損個人利益」為原則,由地方政府探索資金籌集渠道,因此不會加重屋主的負擔。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則反駁「房屋養老金是變相房產稅」的說法,稱公共帳戶後續會加快建立,「是政府自己籌資的,不需要個人出資」。中國城市經濟學房地產專委會主任王業強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指出,房產稅是財產稅,居民持有不動產需上繳國家的稅收;房屋養老金則是為房屋未來維護及修繕而設立的資金規及帳戶,兩者本質上不同。
《觀察者》報導,中國當前在住房維修及安全管理上面臨最大的問題是「錢不夠」,儘管中國政府規定,購房者在購屋時須按建安成本的5%至8%繳納房屋維修資金,但金額無法滿足城市安全維護及老舊社區更新的需求。
據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數據,截至2022年底,中國有接近20%的城鎮房屋已建成超過30年,進入使用年限的中後期。預期至2024年後,將有近八成的房屋成為「老小區」,即屋況存在牆體結構安全隱患、屋面滲漏、設施老化等問題。
中國社群媒體上陸續出現有輿論稱,房屋養老金主要針對目標為「老、破、小」建築物,呼籲民眾趕緊脫手。不過中國官方尚未公開對房屋養老金及適用對象的統一定義。
對於中國民眾質疑建物的安全維修應該由物業公司主理,破舊小區更新也應由屋主自行出資負責,上海市房地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嚴榮表示,雖然法規已確立「誰擁有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但房屋安全可能會危及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可能對公共地區或設施產生安全隱患或損害,因此須建立合適的制度安排。
中國房市難振
房地產困境仍是中國經濟復甦的最大阻力之一。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本月15日發布的7月經濟活動數據,中國新建住宅價格年度跌幅達4.9%,創下自2015年6月以來最大幅度,超越6月的4.5%。
《金融時報》報導指出,中國政府在今年5月曾要求中國人民銀行和國有銀行發放3000億人民幣的保障性住房再貸款,欲推動地方政府收購未售房屋,用作社會住宅出租。不過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該項計畫至今為止僅發放247億人民幣貸款,僅佔原始計畫的8%左右。
(中國網、觀察者、新浪經濟、金融時報等)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