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德語媒體:幾乎是奧威爾的1984

(德國之聲中文網)《時代周報》題為“幾乎是奧威爾的1984”文章寫道:“目前,各平台用戶使用手機號登錄,而手機號又與身份證綁定。再加上政府對IP地址的監控,已經可能確保任何被認為是麻煩制造者都被抓獲,手機號被社交媒體屏蔽。但由於中國網絡公司保護其用戶數據,既無權力也無動力與其它平台分享這些數據,因此存在可能,在一個平台上被禁後,去另一個平台登記。當然,也可以用其他人的號碼在同一平台注冊。”

文章寫道:“政府聲稱,開發出新的居民身份網絡可信憑證(簡稱網證或CTID),是為了保護用戶的個人數據。政府稱,網證讓‘無須共享個人信息就能進行在線身份驗證’成為可能。這是真的。政府在草案中也解釋說,網證將‘減少互聯網平台以姓名驗證為借口過度收集和保存用戶個人信息’。這也是真的。只不過,網證同時是一個高度有效的工具,對公民權利構成更大的威脅,遠超過互聯網公司的數據保護侵害。”

文章寫道:“如果所有的中國網絡平台均落實網證制度,政府就可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實時監控體系,跟蹤所有平台上的用戶行為。而通過停用一個人的網證——無論是異見人士、吹哨人還是批評政府措施的人士——即可禁止其使用所有平台。在疫情封控期間對抗議者已經嘗試了類似的做法。”

“此外,以網證為基礎建立全面的評分機制,對用戶進行良莠分級,也會非常簡單。直接後果會是自我審查。在高度數字化的當今中國,人們隨時隨地依賴於網絡和手機——工資轉賬、打的、乘公交或者買食品。如果所有人的網證都與一個評分系統相連,那麼,沒有誰敢把自己的評分轉給他人使用。”

“由此,一旦被禁,要繞過系統、重新上網幾無可能。很難想象比這更有效的封口措施。到那時,中國真地很快讓人聯想起喬治奧威爾的1984.”

文章同時提到,這也將讓外國企業和記者獲取中國的網絡信息資源更為艱難。而嚴格的審查下,中國國內民眾現在本來就很難了解周圍發生的事情。

文章提及對網證提出批評的清華大學刑法學教授勞東燕,稱她受到的對待是“威懾性的例子”。“在表態後,她首先受到網絡噴子大軍的攻擊。這些毫無疑問是受政府的指使。她受到指控是外國間諜,去了加拿大。她不為所動,說自己已經回到了中國。然而,她的批評從中國網絡消失,她的其它帖子和文章也是。網證試點項目宣布後一個月,無論傳統傳媒還是社交媒體上,對網證的批評都毫無蹤跡。”

瑞士在華企業的氛圍

《新蘇黎世報》題為“相信中國經濟永遠上升是幼稚的”一文寫道,在瑞士,也有首批經理人干預抱怨與中國有關的苦惱。“電梯生產商迅達(Schindler)負責人納波利(Silvio Napoli)過去幾個月多次表示,中國房地產市場危機還遠未過去。迅達過去是特別看好中國經濟的企業之一,在中國也多年利潤頗豐。”

2017年起由中國國有企業所有的農業化工集團先正達(Syngenta),今年上半年在中國的部門銷售額損失10億美元。農業化工在中國也有太多太多的供應商,他們別無選擇,如今大幅壓低價格。

“中國工業大量的過剩產能要消失,尚需時日。對瑞士供應商來說,將是要與從市場震蕩中走出的更強的中國公司保持業務聯系。與此同時,蛋糕也暫時變小。”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