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競爭報告中的中國因素
(德國之聲中文網)由前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主持的歐盟經濟競爭力報告於周一(9月9日)在布魯塞爾發布。報告呼籲27個成員國加強合作,采取共同借貸、聯合融資的方式,每年投資高達8000億歐元,即歐盟GDP的4.5%,應對來自中國和美國的競爭。
報告全文長達400頁,於一年前授權,原計劃今年6月公布。
報告首先建議縮小與美國和中國在創新領域、尤其是在先進技術領域的差距,指出:”歐盟在推動增長的新興科技方面處於弱勢。全球前50大科技公司中,只有4家來自歐洲。”
德拉吉在記者會上說,自2008年以來,30%的歐洲獨角獸公司(即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初創公司)已經離開歐盟,前往美國發展。
德拉吉指出歐洲生產力下降的嚴重性,稱這是”關乎生存的挑戰”。他說,”歐洲的經濟增長正在放緩,但直到兩年前我們對此一直忽略,因為當時情況還算不錯。”
德拉吉肯定了歐盟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但警告道,如果歐盟成員國未能協調政策,”減碳可能成為提升競爭力和增長的阻力。”
位於布魯塞爾的布呂格智庫專家基科加德(Jacob Funk Kirkegaard)對聯合融資持懷疑態度,在他看來,共同借貸不過是”歐元債券的委婉說法”,意味著由所有歐盟成員國共同擔保債務。富裕國家會反對,包括德國。
德拉吉:貿易政策必須務實
報告在涉及中國的部分指出,中國與歐元區出口產品直接構成競爭的行業比例現已接近40%,2002年時這一比例僅為25%。”
布魯塞爾是否應該采取更強硬的對華貿易政策?德拉吉在記者會上對此表示了審慎態度,他認為,”貿易政策必須務實。我們不能在所有領域都采取非軟即硬的態度。我們必須具體分析某些行業,決定我們想做什麼。”
他舉例說,”我們的清潔技術產業目前正與中國競爭。毫無疑問,中國提供實現歐盟氣候目標的最廉價方式,但中國受國家扶持的競爭,對我們清潔產業的發展構成了威脅。”
中國清潔技術產能過剩
德拉吉報告探討了中國在清潔技術領域產能過剩問題。報告稱,到2030年,中國的光伏年產量預計將是全球需求的兩倍;電池生產能力至少能夠滿足全球需求。
在此,歐盟表現不佳的原因之一是生產成本較高,如原材料價格或能源成本較高。相比之下,中國自2000年代以來一直積極推動這一領域的發展,並保護本國市場。
報告建議,歐盟必須確保在某些清潔技術及其供應鏈方面保持”最低程度”的自主權,為此,建議在招標中要求使用本地生產的組件,並為該行業提供更便捷的歐盟公共資金支持。
歐洲需要一條原材料價值鏈
在”關鍵原材料”章節裡,中國被提及的頻率最高。報告寫道,”關鍵原材料對加速歐盟經濟必要的轉型至關重要。” 中國在全球稀土開采方面佔據主導地位,覆蓋了全球市場的68%,中國的石墨生產滿足全球70%的需求,此外,中國還幾乎壟斷了關鍵礦物的加工和精煉工業。
報告建議,歐洲需要一項共同協調的戰略,覆蓋從原材料到最終產品的整個價值鏈。報告指出,歐盟最近通過的《關鍵原材料法》已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現在必須快速而全面地落實。
中國電動車的優勢:更低成本、技術領先
報告關注了汽車產業,尤其是電動車領域發生的變化,指出:歐盟在汽車行業競爭力喪失有著多個因素。報告寫道:”歐盟的氣候政策為實現低碳出行(主要是電動汽車)以及生產更環保的內燃機汽車設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標。”
接下來報告是這樣寫的:”歐盟的供應鏈需要時間進行調整。同時,中國在整個電動汽車價值鏈上,采取了更快且更大規模的協調行動,能夠憑借更低的成本(包括技術專長、規模效應和較低的勞動力成本)以及技術領先優勢獲益。” 德拉吉報告中的這一觀點,在此前的歐盟相關文件中沒有公開表述過。
(綜合報道)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