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中國市場正在失去吸引力
(德國之聲中文網)《維澤信使報》發表評論寫道:
“歐盟駐華商會羅列出的眾多問題之多足以顯示,在華企業的信心已經降至歷史性低谷:經濟沒有活力,市場准入困難重重,內需疲軟不振。除此之外,中國共產黨還在不斷以維護國家安全的名義,發布令人無所適從的法律法規。在華企業面臨的直接後果之一,就是不得不為法律咨詢支出更多的費用。
歐盟商會發布的立場文件中寫道:‘可預見性、可靠性以及高效性,這些當年令中國市場對外國企業充滿吸引力的特征,正在進一步消失,而商業環境則變得越來越充滿政治意味。’歐盟商會主席艾薩克倫德(Jens Eskelund)表示,更為糟糕的是,中國自身經濟也在不斷惡化,新冠疫情過後,中國經濟至今仍未恢復活力。
歐盟駐華商會表示,基於新冠疫情時期的教訓以及當前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大約四分之一的會員企業正在審核供應鏈對中國的依賴情況。而可能的解決方案則是,將部分生產轉移至印度或越南境內。”
《維澤信使報》援引德國工商會駐華代表霍爾哈格( Elisa Hörhager)的話報道稱,中國市場雖然仍存在“機遇、潛力和活力”,但在華企業的前景卻不容樂觀:
“很多企業疑慮重重。今年五月,歐盟商會發布的一份問卷顯示,512家受訪企業中,44%對生意前景持悲觀態度,悲觀者佔比之高前所未有。艾薩克倫德表示,如果中國政府不采取相應措施,這種悲觀趨勢將會繼續擴大,尤其在汽車工業、金融和醫療行業,情況最為嚴重。相比之下,化妝品及制藥行業對前景則較為樂觀。
一些觀察家對決定長期經濟政策的中共高層會議的結果感到失望。歐盟商會文件中稱,此次‘三中全會’將加工行業視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此舉將大大增加技術性企業的生產能力,但該領域現在就已面臨供大於求的問題。此舉必將加劇中國同重要商貿伙伴的緊張關系。太陽能電池板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在中國市場已經嚴重飽和的情況下,該產品正在大量向歐美市場廉價傾銷。”
柏林出版的《日報》寫道,歐洲企業在中國的黃金時代,早已成為過去。而房地產危機,青年失業率以及內需疲軟,已令中國經濟陷入重重困境。
“不僅歐洲企業界代表,中國一些經濟學家也在呼籲中國政府繼續推行80年代開啟的改革路線。政府應采取務實精神,而不是一味強調意識形態,應聚焦對外政策,而不是一味強調國家安全。特別是提升中國家庭的經濟實力尤為重要,因為,私人家庭在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佔比極低。世界上經濟大國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私人消費在國民經濟中佔比如此之低,中國創下了歷史記錄。
一些具有政治眼光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最為重視的是如何強化國家。而相比之下,讓廣大民眾實現富足可能會導致北京眼中的副作用,即政治參與的訴求。
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目前不會提升私人家庭的消費能力,而是要重點提升生產能力,盡管產能過剩,利潤極低,中國仍希望通過擴大出口來擺脫危機。中德貿易的最新數據最能說明問題:今年八月,中國對德出口增加了21.3%,而中國從德國進口則下滑了17%。同其他歐洲國家的貿易中,中國也同樣獲得了極大的貿易順差。”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