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會前中歐雙邊關系緊繃
(德國之聲中文網)法國財政部長隆巴爾(Eric Lombard)上周末在法國南部舉行的一場經濟會議上表示,歐洲必須加強關稅壁壘,以對抗可能損害歐洲工業經濟的中國進口產品。
據彭博社報道,隆巴爾在會議上表示,盡管歐洲已經對鋼鐵和汽車采取了一些行動,但相關規則仍需要進行修改,以便更廣泛地對中國進口商品采取措施。
隆巴爾說:“我們必須在所有工業領域采取行動,否則中國目前推行的在各個行業建立全球市場份額超過50%的產能戰略,將會扼殺我們的工業。”
中國外交部此前曾就歐美國家對中國做出的產能過剩的指責回應表示過,“所謂產能過剩,本質上是有關國家擔心自己的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意圖以此為借口,搞保護主義措施。過剩的是焦慮,而不是產能。”
彭博社分析指出,隆巴爾的這番言論顯現巴黎日益增長的擔憂: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在重塑全球貿易格局,這不僅可能通過對歐洲出口產品加征關稅打擊歐洲,也會帶來多方面沖擊。
制裁與反制裁輪番上演
昨天(6日),中國財政部發布通知,從即日起,限制政府采購進口預算金額45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歐盟醫療器械。
在此之前(4日),中國商務部剛剛宣布對產自歐盟的白蘭地征收最高達34.9%的反傾銷稅,但主動做出價格承諾的企業可免於被加稅。路透社上周援引知情人士報道,中國官員一直將就白蘭地問題達成協議與電動汽車關稅談判掛鉤。
彭博社報道稱,歐洲與北京之間緊張關系的另一跡象是,中國政府計劃將本月與歐盟領導人舉行的為期兩天的峰會縮短為一天。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和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原定7月24日在北京與中方會面,然後25日到合肥參加商界峰會。議程調整後,峰會只在北京舉行。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上周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稱,今年是中國和歐盟建交50周年,中歐關系發展面臨新的機遇,雙方一致同意要籌備好新一次中歐領導人會晤,就具體安排保持著溝通。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德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