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歐洲工業面臨中國沖擊波
(德國之聲中文網)《經理人》雜志發表客座評論稱,德國在汽車、機械制造和化工等領域一直佔據全球領先地位,但現在中國正在上述領域迎頭趕上,正在對德國構成強勁的競爭壓力。這篇題為《工業界面臨著第二輪中國沖擊波》的評論寫道:
“中國的發展變化正在對我們產生極大的影響。例如,在歐洲和美國,通貨膨脹回落速度之快,明顯超出預期。這是因為中國出口廉價商品的同時,也輸出了中國較低的通脹水平。與此同時,明顯回落的原材料價格也壓低了通貨膨脹率。當前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大幅下跌,而國內市場的需求也非常疲軟。
中國內需疲軟導致了原材料價格下滑,而鑑於中國市場的體量,國際市場上的原材料價格也會隨之下降。例如原油已經降至兩年來的最低點。銅的價格也在年初上揚之後再度下滑。上海股市上,鋼的價格已經跌至五年來的最低水平。
歐美通貨膨脹率的明顯回落,使家庭的實際購買力有所提升,從而刺激了消費。與此同時,這也使得央行能夠更早更快更持續地下調利息,如果沒有從中國進口的價格壓力,這一切都將無法實現。但對於中國之外的工業領域而言,這一發展卻構成了極大的壓力。對於工業及出口經濟在國民生產總值中佔比
較高的國家而言,壓力最為明顯。在汽車、機械、化工等領域,中國正在努力擴大市場份額,而上述領域在一個經濟體中的重要性越強,其受到的負面影響想必也就越大。”
《經理人》的評論指出,相比之下,美國受中國沖擊波的影響程度要小於歐洲,而歐洲內部,德國受到沖擊的程度明顯會高於西班牙等國:
“除此之外,這一發展態勢還促使人們越來越傾向於通過關稅、‘購買本國產品’、稅收減免或貨幣貶值等手段來保護本國產業免受國際競爭的影響。
這一切將使經濟面臨一系列的根本性風險,歐洲則首當其沖。此外,鑑於美國大選的不確定因素,金融市場今後一段時間內也仍將保持緊張態勢。”
《每日鏡報》一篇展望歐美關系未來的評論中寫道,無論今後誰入主白宮,歐盟和美國在對華政策方面的分歧都將進一步擴大:
“美國在制定對華芯片出口限制時,事先同歐盟進行過磋商嗎?在台灣問題上,歐美之間有共同戰略嗎?從歐洲視角來看,美國有關集中力量抗衡中國、烏克蘭問題應由歐洲人自己來解決的討論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很多歐洲人都認為,美國鼎立支持烏克蘭,才是威懾中國的最佳手段。
因為在‘大戰略’中,一切事務都是相互關聯的。從阿富汗倉惶撤軍之後,如果美國現在又減少對烏克蘭的支持力度,想必在中國看來,是美國軟弱無能的表現。而一旦烏克蘭問題進入談判環節,在中國是否也應參與談判的問題上,歐美能夠達成共識嗎?
因此,就中國和亞太地區問題建立跨大西洋協調機制應成為我們的首要議程。擴大七國集團,即在七國集團基礎上,加上澳大利亞、韓國和其他地區大國,可能是朝此方向邁出的第一步。”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