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德語媒體:空有中國戰略 實無統一政策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近日在歐洲訪問,試圖游說各國,爭取歐盟改變或下調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稅率。《法蘭克福匯報》周五(9月20日)在其經濟版刊文“中國還能阻止歐盟關稅嗎?”(Kann China die EU-Zölle noch bremsen?)。

文章注意到中國方面對此作出的外交努力,但同時指出:“長期以來,中國的策略看起來缺乏協調:總是通過中國官方媒體發出新的威脅或提出新建議。中國接連對歐洲的烈酒、豬肉、乳制品以及大排量汽車發出了貿易威脅。有時先是威脅惡化這些產品的貿易條件,隨後又考慮改善它們。雖然(中國)反傾銷調查發現歐盟的烈酒,特別是法國干邑,以傾銷價格出售,但中國暫時沒有加征關稅。這給人的印象是,北京不斷提出各種可能的措施,看看哪一個能夠奏效。”

文章繼續寫道:“過去幾天,這一策略似乎首次產生了效果。中國成功地說服西班牙轉變立場,成為反對關稅的國家之一。此前,西班牙與法國一起被視為關稅的兩個主要支持者。然而,現在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在訪問中國期間明確表示反對關稅。這是胡蘿卜加大棒策略的成功運用。一方面,(中國)反傾銷調查主要針對的是西班牙這個歐盟對中國豬肉的最大出口國;另一方面,最近一些中國公司宣布在西班牙進行大規模投資。例如,汽車公司奇瑞在西班牙建設了一家工廠,能源公司遠景投資10億美元用於西班牙的氫能項目。”

德國政府的內部分歧

《法蘭克福匯報》駐布魯塞爾、柏林和上海的三名記者共同完成了這篇報道。報道還介紹了德國方面的態度:德國總理府對西班牙的轉變表示支持,因為德國一直對歐盟的這一關稅計劃持懷疑態度。文章寫道:“德國總理肖爾茨(社民黨)擔心,這可能會導致中國采取報復措施,而這些措施將特別打擊德國的高端汽車制造商。德國政府的這一立場沒有改變。據悉,總理府過去幾天進行了大量電話溝通,試圖阻止關稅的實施。”

然而,文章筆鋒一轉:“德國政府內也有支持關稅的聲音,經濟部長哈貝克(綠黨)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文章作者透露,布魯塞爾普遍認為,由於柏林內部立場不同,德國在最終的關稅表決中可能會棄權。德國在7月的一次試探性投票中也已經采取了棄權立場。

文章總結道,盡管中國有上述努力,歐盟外交官認為,表現出反對關稅態度的成員國依舊是少數。即便德國試圖阻止關稅,必須聯合15個國家並代表至少65%的人口,才有可能成功阻止,而這是幾乎不可能會發生的事情。文章最後指出,雖然許多國家可能在投票中選擇棄權,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反對關稅,只是為了避免成為中國報復的目標。

缺乏統一的對華政策

《世界報》也注意到德國政府的內部分歧,而且不僅是在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的問題上。在制定統一的對華政策方面,德國政府也無法達成一致。這篇由該報駐亞洲記者Christina zur Nedden撰寫的報道指出,盡管德國發布了中國戰略,作為未來與中國打交道的綱領,但實際行動中卻鮮有統一的立場。

在中國戰略中,德國政府將中國同時視為伙伴、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世界報》的作者認為這其中似乎首要強調的是“伙伴”:從經濟角度來看,中國仍然是德國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而“去風險化”的目標,即減少在關鍵基礎設施領域的依賴,迄今為止進展緩慢。今年4月,肖爾茨率領龐大的經濟代表團訪問中國,發出了與默克爾時代一樣的“一切照舊”的信號。

文章繼續寫道:“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對此持更為批判的態度。她在一年前訪問中國時,提到中國對維吾爾族的侵犯人權問題,並警告北京不要對台灣發動可能的攻擊。而肖爾茨在與中國總理李強會晤時,則沒有觸及這些敏感問題。”

模棱兩可 有意為之?

文章作者注意到,德國政府在紙面上對中國戰略持一致立場,實踐中卻存在明顯分歧,這一問題早在去年7月的中國戰略發布會上就已顯現:“當時,貝爾伯克在柏林具有象征意義的中國智庫墨卡托中國中心(MERICS,該智庫已被北京制裁)總部發布了這項戰略。肖爾茨未出席,僅在社交平台X上發表了一條簡短的評論,表示德國並不想與中國脫鉤,而是希望減少關鍵領域的依賴。此事件充分顯示了執政三黨聯盟在對待中國問題上的分歧。”

德國科學與政治基金會亞洲研究組的戈德哈特(Nadine Godehardt)就此向《世界報》分析:“德國近幾年的對華政策旨在保護德國作為經濟強國的地位。因此,德國政府的中國戰略更像是‘德國戰略’”。她在《世界報》的這篇報道裡指出,德國對華戰略的模棱兩可是有意為之,以保持一定的靈活性,並且“這也反映了該政策缺乏明確的總體目標”。這種模棱兩可的弱點在於,不同的決策者對中國采取不同的態度,導致德國政府對外顯得缺乏統一性。

德國發出的強烈信號

與此同時,《世界報》的作者指出,德國黨派之間的矛盾也引發了來自盟友的疑慮。盡管距離遙遠,日本卻異常給力地援助烏克蘭,但德國在應對中國區域威脅方面的支持卻顯得不足,這可能會令日本感到困惑。

文章最後寫道:“德國和整個歐盟在對華政策上缺乏一致性,削弱了它們在美中緊張關系中的地位。不過,幾天前出現了一線曙光,一艘德國護衛艦穿越了台灣海峽,盡管引發了北京的強烈不滿,這卻向德國的戰略伙伴發出了強烈信號——這是柏林在烏克蘭戰爭前未敢發出的信號。”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有興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