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關稅讓中國商品另尋市場 德國專家:歐洲不必太擔心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基爾的世界經濟研究所(IfW)的專家認為,在目前的美中貿易沖突影響下,認為大批為美國市場生產的中國商品因關稅阻擋會湧向世界其他市場、對德國或歐洲出口商帶來額外競爭壓力的擔心是沒有根據的。

該研究所周三(4月30日)發布的一份研究指出,首先,這些商品中的一大部分將進入中國國內市場;其次,對歐洲和德國出口商而言,汽車制造、鋼鐵和化學工業是關鍵的行業,而在這些領域,中國迄今對美國的出口並不多,低於全球貿易總額的5%。

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數十個國家的進口商品征收高額關稅,其中中國的關稅尤其高。一些專家和政治家因此擔心,本來為美國市場生產的中國商品會以低廉價格向歐洲傾銷,給歐洲本地制造商帶來壓力。

科隆德國經濟研究所(IW Köln)貿易專家馬特斯(Jürgen Matthes)本月介紹德國之聲采訪時表示,中國商品極可能會被迫尋求其他銷售市場,尤其是歐盟市場。“我們看到中國企業一方面確實更有效率、更善於創新,但另一方面也收到了巨額補貼。而且,人民幣兌歐元匯率也是被低估的,這也賦予了中國商品不對稱優勢。”

延申閱讀:德國候任總理擔心被中國商品“淹沒”

不過IfW研究所的專家指出,從全球市場的廉價消費品來看,像越南、柬埔寨、孟加拉這樣的國家,出口產品以家居裝飾品、聖誕節小飾品、紡織品等為主,與中國構成直接競爭,才是首當其沖受到沖擊的對象。

關稅的破壞力

研究報告指出,美中之間的關稅沖突已經顯現出破壞力。全球制造業生產可能減少0.75%,價格上升0.7%。

歐盟及其成員國的損失相對較小,平均到年度來衡量,減損微乎其微。報告稱,原因是美國的關稅針對所有國家,歐盟和德國並沒有比其他國家受到更多打擊。

鑑於德國以外貿為主導的經濟模式,關稅對德國的影響尤其明顯。根據IfW的估算,德國的年度出口將減少近0.2%,經濟產出降低0.2%,消費價格下降0.3%,主要原因是部分原出口商品可能進入國內市場。

“把自己隔絕於世界市場、放棄廉價供貨商,美國這樣做首先是在自損,因為它喪失了國際分工帶來的好處。”IfW的研究主任辛茨(Julian Hinz)表示,短期看,放棄廉價的前期和最終產品將讓美國的物價在一年內上漲5.5%。

美國制造商將把許多原計劃出口的產品在國內銷售,因此出口將銳減17%。受關稅影響,美國的經濟產值將萎縮1.6%。

而中國損失則明顯要小,據IfW的估算,中國的年度出口將減少4.75%,經濟產值下降0.7%。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有興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