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評論:如何判斷習近平的下一步經濟政策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政府在九月下旬開始的對股市的注資和刺激,讓2億股民一下子歡騰起來了。也讓國外一些投資者興奮了一整子。根據LSEG理柏的數據,自9月24日以來,海外中國基金淨流入139.1億美元,使2024年迄今為止的資金流入達到543.4億美元。其中大部分資金流入了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總之,這陣狂熱雖然給國慶增添了不少氣氛,但國慶長假剛過,便使得不少小股民深感後悔,不少人又開始嘗到被割韭菜的辛酸。據說甚至還出現了為此而跳樓的悲劇。
實際上,重建人們對中國的經濟的信心,遠不是靠這一次性刺激能完成的。於是,面對未來,人們就提出了如下的問題:
- 習近平難道真的會看到中國經濟的下滑無動於衷嗎?
- 下一步他領導的政府還將會做些什麼呢?
- 習近平是否會像市場經濟派期待的那樣,實現所謂徹底的經濟尤其是政治改革,從而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經濟問題呢?
眾所周知,長期以來,特別是毛澤東的極權主義結束以來,共產黨靠著跟老百姓的一份不明文規定的“簽約”,一直維持著它的威權主義的統治。這就是,我(共產黨)給你們保證把經濟這個餅越做越大,這樣你們的生活比以往更好,而你們也必須接受和認可共產黨的治理,即在政治要求方面給我閉嘴。 這種做法,即便到了習近平時代,這個原則也沒有變,只是習近平自己的應付經濟能力,實在是力不從心。這樣,領導精英的危機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
經濟是習近平的命根子
只是習近平這一屆的政府也算有點倒黴,因為自鄧小平以來,共產黨各屆政府都有一個吃盡下幾代人老本的習慣, 或者說對下幾代人有意地不負責。以房產為例。當不少城市看到由共產黨獨家掌控土地而帶來的土地衍生品,如房產的巨大利潤之後,拼命賣土地,讓開發商到處去蓋房,同時散布那種一個人非要擁有房子的意識形態。中國數以萬計的基礎建設項目的銀行貸款就是靠著對未來土地價值的虛假的過高的估測,而實施的。
但沒想到,到了習近平時代,房地產的泡沫露了餡,再加之他親自實施的清零政策,一下子把經濟推向了下坡路。
但這個時候,習近平表面上似乎並非心裡不著急。因為他認為他自己心裡有譜。他認為,只要把中國的高科技產業(即所謂的“新生產力”)弄好了,以“新三件“開路,滿足中國的內需和出口,這樣就能補償房產等那些傳統產業帶來的損失。於是,中國政府在今年3月,宣布政府投資 10 億多美元,用於提升核心技術和工業供應鏈的制造水平,並期待著把出口稱為增長突破口。
但問題是, 習近平根本沒去考慮實現他這一計劃的先決條件。由於清零政策,使得中國本身的內需就無法滿足起碼的期待。由於他幾年以來的戰狼外交和俄烏戰爭後支持俄羅斯,使得中國的外部環境也跟他前幾屆的同事大不一樣:西方各國都對中國防著一手。 這樣使得他根本無法靠著“新三件“等產品的出口來改變中國經濟的困局。
顯然,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增長的緩慢速度超過了預期,如此下去,它將無法實現今年相對溫和的5%的增長目標。但這裡筆者不贊同有的西方分析家的看法,即習近平對此無動於衷。習近平只是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新生產力”秘方的有效性,藐視了國際環境對中國發展的影響。
總之,為了經濟,習近平政府在今後會“不惜一切代價 ”來采取措施,因為經濟的好壞涉及到執政黨的合法性。
習近平的下一步棋
習近平現在的思路是重振股市,放寬甚至摒棄購房的限制,同時,又要幫助地方政府解決負債 的問題。 他和他部下的不少做法有點像擠牙膏似的顯現出來的,從目前來看,股市這一塊是在動了,但遠遠不足以提振人們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相反,如果北京在不加注資金,先前的努力也會前功盡棄。
應該說,習近平正在慢慢修正或調整他原來的“新三件”的思路。他應該意識到,房地產業一直佔中國經濟總量的近四分之一,是中產階級財富增長的主要動力,而房地產業的崩潰正是中國經濟困境的核心所在。房地產價格下降耗盡了家庭儲蓄,制約了地方政府通過賣地籌集資金的能力,而賣地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而經濟不景氣,消費不足由造成了實業界(大多是私人企業)倒閉和失業以及全國各界的減薪。 但是,另一方面,由於中國現有房產確實遠超人口的數字,而且中國早已進入的老年社會。換言之,有的經濟問題如房產無法徹底解決,已經定了調了。
對此,中國財政部長藍佛安10月12日宣布中國最新經濟刺激措施。北京將發行特別債券來幫助其陷入困境的經濟,並已籌集2.3萬億元人民幣(約3,250億美元)資金,可在未來三個月內用於支撐房地產市場、緩解地方債務和支持銀行。藍佛安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中國政府擴大財政支出規模,2024年安排財政赤字4.0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比上年年初預算增加1,800億元;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限額3.9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000億元;發行1萬億超長期特別國債,用好2023年增發國債資金,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規模達到28.55萬億元。
可以想見,上述措施盡管其力度不如2008年,但一旦實施,肯定也會有一定短期的效果。但即便如此,是否實施和如何實施,還是個大問號。即便實施了,無法預見,是否肯定能達到GDP5%的增長。更無法確定,是否能持久。
期待北京改革是不現實的
有這麼一種觀點,認為如果習近平如果不從市場角度對中國經濟作一個全面、徹底的改革,那中國的經濟問題就無法解決。這種市場派的人士,就是忽視了習近平最贊賞的“習經濟學”的原則。
一是他堅信,他的非市場的或是半市場化的“工業政策”(包括國家重點補貼)是“舉國體制”的優越性的表現,比市場經濟更有效。所以,這在今後不僅不會改變,而且會日趨強化。二是所謂的“國進民退“原則不變,他鐘愛國有企業,是因為習近平認為國企能抵御類似於西方的經濟危機的中流砥柱。而私人企業如果有不聽黨的話的嫌疑,那就不應該在中國社會獲得應有的地位。 習最後一個的經濟原則就是,百姓永遠是為國家做貢獻的資源,而不是自我發展和福榮的主人。中國的股市就反映了這個原則。
總之,習近平的思路,決定了中國官方只會用修補的方式來解決目前的經濟問題,而不是全面治理。期待習近平政府全面的改革,本身是個奢求。
本文作者張俊華為德籍華人政治學者,在德國生活三十余年。他曾就讀於德國法蘭克福大學,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此後曾執教於柏林自由大學等高校。現為法國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4 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張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