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客座評論:Chindia 是否會再次到來?

(德國之聲中文網)還在2020年前,人們把中國和印度的合作和相互依賴,稱作 Chindia。 這是“中國”和“印度” 英語兩詞的合成。就如以往中國和美國的蜜月時期,人們把其關系稱為Chimerica一樣。在2020年前,中印之間其實曾有一段小蜜月期。2014年莫迪首次就任印度總理後,習莫曾會面10余次,包括在莫迪家鄉古吉拉特邦和習近平家鄉陝西的“家鄉外交”,以及在武漢和金奈的兩次非正式會晤。中美交惡以來,印度在外交上向美國靠攏,借助美國的印太戰略遏制中國,包括積極參與美日印澳四防安全對話機制(QUAD)。

因為印度過分向美國靠攏,所以習近平就決定教訓一下這個鄰國。 於是,便出現了2020年的那次中印邊境沖突,中印部隊2020年夏天在拉達克地區加勒萬河谷爆發嚴重沖突,導致了20名印度士兵及4名中國軍人死亡,之後雙方在各自的控制線兩側部署大批部隊。這一事件把中印關系從近乎蜜月期打入了冷宮。

印度的要求

該事件後,中印嘗試談判,而印度則明確地提出它的底線:中國軍隊必須撤出其在2020年所佔據的領土、停止其在邊境的挑釁行為。否則,恢復兩國關系免談。

  延伸閱讀——邊境沖突下一步? 印度反制中國的6大招

此後,印度有意針對中企增設投資和經營壁壘。例如禁止幾百個在印度受歡迎的中國手機APP在印度使用,並中斷了中國與印度客機的直航。中斷四年之後,北京一再呼籲恢復民航客機直航,但新德裡強調先把邊界爭議解決了,然後再談兩國恢復直航等雙邊議題。2023年印度共對中國發起22起貿易救濟調查,成為當年全球對中國發起貿易救濟調查數量最多的國家。目前,印度正在進行54項反傾銷調查,其中47項涉及中國公司。

“西松東緊”的一盤棋

在金磚16屆峰會召開之前,中印雙方宣布,就爭議沖突地區德普桑平原和德姆喬克的巡邏權達成了協議。中印的緊張關系,一下子緩和下來。 筆者以為,中印妥協時機,是習近平外交精心設計的一部分。

從地域政治角度來說,習近平如此決定說明了他目前心中設置了另一盤棋:即“西松東緊”的戰略考量:暫時不去觸動印度洋和南亞的敏感點,而把精力集中在台灣海峽和南中國海。中國軍方最近在台灣海峽西側兩地舉行實彈射擊,並與俄羅斯加強東部海域的共同巡邏。就是企圖阻止西方各國的軍事存在、掌控台灣海峽的努力。

當然,中方如此做法,也有其經濟考量: 中國經濟下滑是個事實。盡管有了一些小型的刺激計劃,但依然內需萎縮、投資效果有限。所以,唯一能指望的是出口。而印度現在是世界第五經濟大國,本世紀末很可能稱為第三經濟大國。其經濟增長勢頭強勁,改善中印關系對中國經濟裨益無窮。

而對印度來說,現在正處在急需外來的技術和資金,而中國在這也確實能補償印度供應鏈上的缺陷。

鑑於中國和印度都是俄羅斯的朋友。雙方在此時妥協,肯定也是為了給普京作為東道主在16屆金磚峰會時制造氣氛。筆者估計,莫斯科很可能在這裡起了一個調解或者搭橋的作用。從普京的角度來說,雙方和解有利於在金磚集團內建立的“反西方”陣線。
盡管北京和新德裡都沒有說明方案的具體內容或協議的細節,但從印度方面提到的雙方完成脫離接觸來看,兩國軍隊都作了讓步,從有爭議的敏感地區後撤,發生誤判和沖突摩擦的風險暫時已經消除。

當然,中印的邊境問題遠沒有完全結束,如印度在1987年設立的‘阿魯納恰爾邦’,中方至今不承認。 而在中印邊境線上的其他摩擦點(加爾萬山谷和班公措),依然有待談判解決。 但無論如何,目前的已經是一個很好的起頭。習近平和莫迪很可能會借助於這個東風,進一步達成在其他邊境上的協議。

印度對中國的依賴性

應該看到,印度目前在現代化過程中,對中國依賴性是很大的。 2024年1—9月,中印進出口總額約1,040億美元,其中中國對印出口約900億美元,自印進口140億美元,這也低於同期中國進出口的總體增長率。

中國目前仍是印度最大的商品來源國和最大工業產品供應國。印度官方數據顯示,過去四年來,印度從中國的進口量激增了 56%,對華貿易逆差幾乎翻了一番,達到850億美元。隨著印度擴大智能手機、太陽能電池板和藥品等商品的生產,印度經濟本身也變得更加依賴中國的進口。華盛頓郵報援引印度智庫“全球貿易研究倡議組織”(GTRI)數據報道稱,印度自華進口增長速度是總進口增長速度的兩倍,佔印度從電子、可再生能源到制藥等行業進口的近三分之一。這些進口包括制成品和中間體產品。印度作為一個傳統的藥品出口大國,但現在,許多制藥行業許多重要的醫藥原料都要依賴中國。 印度另一個重要的出口產業——紡織品和服裝,也是如此。數據顯示,印度一直在增加從中國進口紗線和面料。就連被印度視為“國內外銷售雙雙成功”的汽車行業,也一直在增加從中國進口汽車零部件和配件。

今後的發展

印度對中國的依賴,在今後一段時期程度會更高。在今後5年內,在貿易方面重現Chindia蜜月的可能性很大。而關鍵在於,印度能否在今後5年後,達到獨立自主,還是將長期地成為中國的小老弟。

對西方國家來說,必須更抓緊時間促進跟印度的關系。 每當談起金磚集團,西方大多觀察家認為,由於中印的矛盾,這個集團無法發揮實質性的作用。所以西方對金磚集團的在全球帶來的負面作用,似乎不在乎。而中印談和後,西方不得不認真對待,任何怠慢,就意味著西方的民主陣營會被進一步削弱。

印度由於自己的國情,走的路肯定跟中國不同。印度每天都在修建25到30公裡的高速公路。莫迪政府正在打造建立12個大型工業節點。但印度的官僚主義、腐敗和稅制,以及印度的多民族、較低的教育水准等多重問題,使得外國投資者很頭疼。西方不少國家如德國也希望押注印度市場從而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但迄今為止,西方對印度的投資量並不多。歐盟-印度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已經進行了多年,但仍然沒有結束的跡象。2022年德國在印度的直接投資約為250億歐元,僅為德國對中國同年投資額的20%。德國總理朔爾茨目前正率領自己政府的一半官員訪問印度。總之,西方世界要做的功課還很多。因為這涉及到世界民主陣營的命運。西方有這個責任和義務不讓印度融入威權主義中國的勢力範圍。

本文作者張俊華為德籍華人政治學者,在德國生活三十余年。他曾就讀於德國法蘭克福大學,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此後曾執教於柏林自由大學等高校。現為法國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4 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張俊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