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用印度替代中國,靠譜嗎?
(德國之聲中文網)不來梅出版的《威悉河信使報》以“印度到底會是更好的中國嗎?”為題,刊發評論指出,作為人口老化、缺乏勞動力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德國必須拉攏印度。
“這個佔據了南亞次大陸的國家有著充足的發展動力。它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其GDP總量位列全球第五,超過了英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這四個G7國家。俄羅斯根本沒有擠進前十,哪怕在金磚五國中也只能排名第四。14.5億人口的印度還是一個民主政體,從地緣戰略角度而言,這就是針對難以預測的專制大國中國理想的制衡力量。”
作者承認,印度近年來出現了專制的跡象,但是今年的大選中,總理莫迪的政黨失去了議會絕對多數席位,說明該國的民主具備了糾偏能力。在經濟方面,盡管印度在許多方面依然顯著落後於中國,但是其發展速度驚人,因此和印度合作的機遇依然大於挑戰。
“印度向德國出口的最重要物資歧視不是化學試劑、制藥原料或者紡織品,而是智力。在德國從事繳納社保的正式職業的印度移民中,超過半數具備大學文憑或者高級技師資質,而且尤以理工領域為多。根據科隆德國經濟研究所(IW Köln)2021年的調研,印度移民不會侵佔德國社保資源,恰恰相反:科技企業、醫藥行業越來越多地依賴印度人的專業知識。但是,就像勞工市場專家所警告的那樣,印度移民越來越多地來到德國並非自然而然的事情,而是會面臨英語國家的激烈競爭。所以,加強拉攏印度人符合德國的利益,因為總體而言,印度就是一個更好的中國。”
柏林出版的《日報》反對這一觀點。該報評論以“印度不能取代中國的貿易伙伴地位”為題指出,就算歐盟能夠在今後幾個月內快馬加鞭簽訂已經談判了整整17年的自由貿易協定,也無法讓印度成為中國市場的替代。
“雖然印度現在的經濟增長率在世界上數一數二,2023年達到了7.6%——但是它原本的基數很低。2023年,印度國內生產總值大約為3.55萬億美元,這只相當於中國同期水平的不到五分之一。貿易方面的數字也比較慘淡,2023年德國對印度的出口總額僅為178億美元。”
當然德國政府在意的並不只是貿易,柏林方面也希望印度能夠在烏克蘭和俄羅斯之間發揮調解人的作用。“這方面的盤算恐怕也會落空,因為印度是普京這場侵略戰爭最大的受益方之一。由於西方對俄羅斯石油實施禁運,因此原本賣給歐洲的石油現在都賣給了印度——而且價格還低得多。這並不違背西方制裁,因為它使得普京為戰爭付出的代價更大了。但是如果俄羅斯的損失就意味著印度的收益,那麼莫迪總理也就不會采取行動來結束這場戰爭。”
作者最後總結道:“和印度加強貿易關系是沒錯的——但是不會帶來任何地緣政治上的改變。”
《法蘭克福匯報》則以“印度不是中國”為題,刊發短評指出,不管出於經濟原因還是地緣政治考量,和印度加強聯系對於德國都是有益處的。但重要的一點是,“應該將印度視為擁有自己經濟特色的獨立大國,而不是首先將其視為中國的替代品”。作者認為,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發展軌跡,印度也不一定就要走中國的快速工業化道路。“印度會走自己的路,僅僅因為官僚主義的存在,這條道路就不會是平坦好走的路。盡管如此,德國經濟界只要有足夠的耐性,就能夠在印度次大陸尋找到很多的機會。”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