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呼喚外資 德企還有多大信心?
(德國之聲中文網)不久前,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北京會見全球40余位跨國公司董事長、首席執行官時,呼籲外企到中國投資。習近平說,中國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必然是外商理想、安全、有為的投資目的地,“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
但數字顯示的卻是另外一番光景。2024年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同比減少了27%。而德國在中國的直接投資同期卻增長了四分之一多,達到790億歐元。
德國企業對中國更看好嗎?根據德國聯邦銀行的一份報告,2022年至2024年德國對華投資主要是本地再投資,即在華德國企業將在中國的盈利投入生產。這是德企與其他外企不同的地方,後者更多將在中國的盈利撤出,以減少在中國的資本持有。
但同時報告指出,德企對在中國投資新項目相當矜持,原因之一是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以及美國吸引制造業外資的政策。去年德國公司在華設立子公司的數量降至2017年以來的最低,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對德國企業來說,中國作為新投資基地的吸引力降低了。
“基本面”沒有變
中國德國商會華東及華中地區執行董事兼董事會成員、常駐上海的馬銘博(Maximilian Butek)在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表示,盡管目前或中期看有一些問題,比如房地產業危機、消費尚未復蘇等讓前景顯得暗淡,但大多數在華德國企業仍對中國市場有信心,認為中國經濟的“基本數據”並沒有改變。
“我們的調查顯示,超過50%的德國企業計劃繼續在中國投資,其中大部分投資將用於研究和開發,”他說,因為中國的“基本數據”沒有變化:市場巨大,擁有面向全球的生產基地,以及才華橫溢、訓練有素的員工隊伍。
但馬銘博也證實,目前在中國較少有新的投資,就是說很少有迄今尚未涉足中國的新企業前來。即便有,也是一些此前向中國供貨,現在由於能源價格上漲、基礎設施和數字化更新不足、專才短缺等問題競爭力降低的企業。“這些企業如果想繼續提供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卻面臨過高成本,會向中國轉移生產,進行新的投資。”
而那些看到自己在中國的競爭優勢已經不再的德國企業,大概率不會再到中國投資。他還說,目前德國在華企業的產品集中在高端領域,這是德企的競爭優勢所在。
“我的預測是,在華投資仍主要是在中國生產的企業的再投資。像中國剛剛加入世貿組織時我們所看到的新鮮外資蜂擁而至的盛況,未來幾年內不會重演”,馬銘博說。
“必須作的是開放”
前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örg Wuttke)此前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表示,其實中國在吸引外資方面的潛力還遠未窮盡。他說,歐盟在中國的投資基數有1850億歐元,而中國在歐盟的投資有1840億歐元,大體相當。
“這聽起來很多,但如果與歐盟在美國的投資相比——這個基數是2.4萬億,在華投資只有在美投資的5%。可以看出,我們在中國可以做的還遠遠沒有達到。”
伍德克說,“我不認為歐盟企業不清楚該怎麼在中國投資,”他說,中國吸引歐盟國家的投資還有很大的空間,“而必須做的是進行開放。”
就在習近平會見數十位外企CEO前,中國總理李強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發言時也強調,中國“繼續敞開懷抱歡迎各國企業”,並承諾將繼續開放市場,推進改革。
作為德國企業界代表,馬銘博表示,僅靠口頭承諾不足以說服外資:“德國企業對中國政府的承諾已經感到疲倦,我們希望看到具體的動作。”
他說,中國對外資的魅力攻勢已經進入第三年了,但信心喊話不能代替實際行動:“信心在任何一個投資決定中都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如果眼下的情況得不到改善,比如消費乏力、投資積極性不高、房地產市場下滑、地方過度負債,那信心可能就不會回來。”
去風險與關稅戰
德國和歐盟企業要考慮的另一個因素是歐盟呼籲經濟界對華“去風險”。這一口號也寫入了德國新一屆政府的聯合執政協議,成為政府未來的一項施政方針。但德國企業對“去風險”有著自己的理解。
馬銘博強調,去風險是雙向的。 “去風險一方面意味著,盡可能在地域和分類上建立安全的供應鏈;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在中國投資以便在中國保持競爭力,而這正是德國企業多年來在中國的戰略,通過多樣化、本地化和創新來讓風險最小化。”
這一戰略現在尤其受到美中貿易關稅戰的嚴峻考驗。盡管德國企業早已開始未雨綢繆,但此次關稅戰的烈度仍超乎人們的預料。不過大多數德企是在中國為中國市場生產,因此受關稅沖擊可能較小。但市場的不確定性肯定不利於企業的規劃,包括投資計劃。
因此馬銘博預測,在德國企業重新進行重要投資之前,他們可能會首先等待市場恢復積極發展和經濟增長回升。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德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