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來自巴庫的信號
(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發表評論寫道,盡管遏制氣候變化符合全人類的利益,但巴庫的聯合國氣候會議也同以往歷次氣候會議一樣,只能達成最低限度的共識。這篇題為《來自巴庫的信號》的評論寫道:
“聯合國氣候會議並不能違背單個國家、尤其是那些強國的意願達成共識。不過,此次巴庫氣候會議上,強國的地位顯然有所削弱。來自美國的談判代表在努力促成共識的同時,人們卻在猜測,特朗普就任總統後,美國將只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還是干脆會退出整個聯合國體制,而聯合國恰恰是負責全球氣候政策的最高機構。而中國的立場則更為微妙,一方面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國,另一方面,中國作為可再生能源領域的超級大國,也希望在全球氣候保護領域有所建樹,但中國不願做出任何可能會阻礙本國經濟發展的具體承諾。只有在不遠的將來碳排指標明顯下降之後,中國才有可能在氣候會議上扮演更為開明的主導角色。
北京既不可能,也無意願去填補美國退出之後產生的真空。而歐洲人則是有心無力。下一屆歐盟委員會想必只會維持現有氣候政策,而不會制定新的目標。同幾年前相比,雄心勃勃的氣候保護政策在歐盟各成員國的支持度已經出現了明顯的下降。因此,歐盟代表在巴庫已經無法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評論指出,在巴庫氣候會議上,德國及其他工業國家代表曾試圖動員中國和海灣國家為貧困國家提供更多財政援助,幫助這些國家治理氣候變化帶來的後果。但工業國家的努力最終卻未能成功。
“對於全球氣候變化,貧困國家的責任極其有限,但它們卻不得不自己投入巨資去應對不斷變暖的氣候。這些費用是美國、中國、歐洲以及其他一些國家強加給貧困國家的,因為正是中美歐的大規模碳排放造成了氣候變暖。美國、中國、歐洲等國家不需要為他們的碳排行為承擔後果,這一點全球南方國家是不會忘記的。這對今後的各屆聯合國氣候會議而言,絕不是一個好兆頭。
世界的分裂已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明顯。那些希望將一年前迪拜氣候大會決定的‘從化石燃料過渡 ’具體化的國家一無所獲。例如,德國本希望在全球範圍內逐步淘汰煤炭發電,但這一要求卻在巴庫氣候會議上毫無機會,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計劃甚至都沒有被重新提出。”
柏林出版的《日報》發表評論稱,在危機四伏的當今世界,氣候保護已經很難得到應有的重視:
“如果歐盟能出台更為雄偉的氣候保護計劃,本來是非常值得的,因為在氣候保護領域投入的每一歐元,都能避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數倍成本。中國也本應做出更多的讓步。但中國和歐盟之間的貿易戰一觸即發,中國同美國之間的貿易戰仍在不斷升級。除此之外, 特朗普贏得大選也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在此背景下,巴庫氣候會議達成共識的難度也就可想而知。盡管已達成共識的3000億美元遠遠不夠,但這筆款項畢竟可以略微對氣候變化的後果產生一些遏制作用。歐盟和中國雖然拖了後腿,但他們畢竟沒有極力阻撓。”
相比之下,沙特阿拉伯代表團前來巴庫的目的,顯然就是要阻止一切同淘汰化石燃料相關的決議。阿塞拜疆聯合國氣候會議的組織者也沒有阻止沙特阿拉伯這樣做。有鑑於此,本次氣候會議在碳排問題上未能取得任何進展。沙特阿拉伯想必將會開采更多的原油和天然氣,而死於氣候變化惡果的人也將因此變得更多。如果人們真正重視氣候危機,就應向全球南部國家提供數以千億計的資金。”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