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德語媒體:為什麼我們仍在低估中國?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時代周報》在線版發表題為”為什麼我們仍在低估中國”的評論,指出DeepSeek的出現,本不應該讓那麼多人驚訝。

“這一發展到底有多令人意外呢?這已經不是中國高科技行業第一次用創新產品征服世界了,我們只要想一想TikTok在全球的成功,或中國電動汽車以令人目眩的速度進軍各國市場,就知道了。在過去十年中到過中國的人都會注意到,眼下在中國,數字化已經深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個領域,其堅定和徹底程度,足以讓歐洲人感到措手不及。

此外,中國的領導層在高科技領域有著雄心勃勃的目標,尤其重點推動人工智能的發展。由此看來,盡管受到美國的制裁,中國有朝一日取得國際矚目的AI技術突破,難道不只是時間問題嗎?而西方對DeepSeek成功的驚訝,更能說明的問題難道不是我們對中國的視角,而非中國本身嗎?”

硅谷並非遙不可及

《明鏡周刊》刊登題為“匱乏能激發創造力”(Not macht erfinderisch)的社論,指出DeepSeek的橫空出世,對試圖用貿易壁壘、出口管制和投資禁令阻止中國崛起的美國來說,是一個壞消息。同時這也對歐洲人和德國人表明:硅谷在人工智能方面的領先地位不是不可追趕的。文章寫道:

“DeepSeek的功能也許並不像看上去那麼獨一無二,也許它模仿了美國競爭對手。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款軟件的基本架構是很巧妙的,盡管前期條件並不十分有利,或者說,正因為如此。

特朗普的前任拜登就下令禁止向中國出口高端的AI芯片,限制出口許多其他的關鍵AI組件,並采取了所有可能措施,阻止中國技術趕超。可能正是這一切,成為了DeepSeek取得成功的助力。

中國人用巧妙的算法和創新的編程,彌補了他們在IT基礎設施上的短板,由此取得了這一突破。美國科技投資家、億萬富翁馬克·安德雷森(Marc Andreessen)將其形容為人工智能的‘衛星時刻’(Sputnik moment)。OpenAI前高管卡斯(Zack Kass)說,人們從中獲得的真正信息是:‘資源的匱乏能激發創造力’。

在爭奪未來主動權的競爭中,美國仍然擁有更有利的條件。中國是一個極權專制國家,不是自由精神的樂土。因此,過去數十年間,亞洲的學生和企業家朝聖的目的地是美國,那裡的大科技公司從這種 ‘開放心態 ’中獲益匪淺。

特朗普現在對一切‘覺醒’——即多元化、平等和包容的文化宣戰,威脅到了這種自由精神。如果人才不再源源不斷湧入——因為新的美國夢是一個極端民族主義的夢想,那麼即便有再豐富的資源和資本,又有什麼用呢?”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