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選:下屆政府對中國會更強硬?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基民盟/基社盟組成的聯盟黨(政治光譜以黑色代表)近期民調支持率為30%左右,居於領先地位,因此有望成為下屆聯邦議院中的最大黨及主要執政黨,其總理候選人梅爾茨(Friedrich Merz)也被認為最有希望成為下屆德國總理。
聯盟黨的對中政策如何?
就在不久前,梅爾茨才警告德國企業“投資中國是一個風險很大的決定”。在1月23日德國科爾伯基金會舉行的研討會上,梅爾茨說,中共對外國公司的政治影響力從未像現在這麼大,按照“我們的標准”,中國不是一個法治國家。他還提到中國對台灣公開發出的軍事威脅,並稱中國是對抗西方的”專制國家軸心“的一部分。
聯盟黨的競選綱領中也寫道,中國對自由民主國家的立場變得愈發尖銳,在周邊地區乃至更遠的地區愈發具有擴張性,“我們希望與合作伙伴一起,在影響我們戰略利益的任何方面擊退中國的影響力。”
這份競選綱領中同時還強調要與美國緊密協調對華政策,稱“我們致力於推行獨立並與美國緊密協調的歐洲對中政策。”
德國波恩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終身講座教授辜學武在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指出,在政治方面,聯盟黨主張加強與中國的切割。他說:“聯盟黨中有很大一批所謂跨大西洋狂熱追求者,把希望寄托在美國身上,試圖作為美國的助手,阻擋中國的崛起,擊退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聯盟黨中有很多人幻想,如果在特朗普時期打中國牌,切斷同中國的更多利益,追隨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話,有可能換來美國對德國的寬容。”
不過,辜學武教授也強調:“對於中國是合作伙伴、競爭對手和制度敵手的表達,聯盟黨綱領裡沒有提出異議,因為聯盟黨的民意基礎很多是都是企業界、經濟界和商界人士,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ICS)中國問題專家伯恩哈德·巴爾馳(Bernhard Bartsch)也認為,從聯盟黨競選綱領及2023年初推出的”中國文件“來看,其對中國的定位與現任德國政府將中國視為”合作伙伴、競爭對手和制度敵手“的定位仍基本一致。在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巴爾馳分析說,梅爾茨最近講話中談及中、俄、朝、伊朗等專制國家攜手並肩,首先針對的是德國最關心的國際問題,即俄羅斯侵烏戰爭和中國對俄羅斯的支持。他說:“如果說以前德國內部還對將中國部分定義為制度敵手有不同看法的話,那麼在中國繼續其親俄政策之後,人人都意識到,中國在支持一個威脅並破壞歐洲和平的國家,中國的這種參與也對歐洲安全構成威脅。”
不同的組閣形式影響對中政策
按照德國選舉法,獲得一半以上議席的政黨或政黨聯盟才有資格組閣。因此,聯盟黨一旦成為下屆聯邦議院議席不夠半數的第一大黨,就需要獲得別的黨派支持才能聯合組閣。
由於德國選舉法還規定政黨必須獲得5%或以上選票才能取得聯邦議院席位,因此,和聯盟黨有許多共同理念、但目前民調支持率僅為4%左右的自民黨極有可能再次被踢出議會,不能充當聯盟黨組閣的“小伙伴”。
聯盟黨也和社民黨、綠黨一樣,排除了與極右翼政黨選擇黨(又譯選項黨)組閣的可能性,因此,聯盟黨在聯邦議院選舉後的聯盟伙伴很可能是社民黨(政治光譜以紅色代表)或(和)綠黨(以綠色代表)。從理論上講,根據不同的投票結果,黑紅執政聯盟、黑綠執政聯盟、黑紅綠執政聯盟皆有可能。而不同的組合必然將影響下屆德國政府的對華政策。
黑紅組合
辜學武教授認為,如果聯盟黨與社民黨組閣,也就是黑紅聯合執政的話,德國的對華政策會相對溫和。他說:”黑黨的綱領(對中國)是經熱正冷。經濟合作又正好符合紅黨主張與中國謹慎交往的戰略,而且如果是黑紅合作的話,有可能紅黨會取得外交部主導權,黑黨取得總理府主導權,這樣一個組合有可能對進一步對改善德中關系奠定良好基礎。盡管黑黨在如何制定對華政策上更傾向於與美國進行協調,紅黨更傾向於同歐盟各個國家進行協調,但這不是本質上的矛盾。尤其是在特朗普的因素還沒有完全確定的情況下,黑紅聯盟從中國的角度講是一個相對理想的選擇。“
回顧過去三年多來的現實政治,盡管由社民黨主導的現任德國政府支持歐盟關於中國是”合作伙伴、競爭對手和制度敵手“的三重定位,但在實際操作中明顯強調“合作”。墨卡托中國研究所中國問題專家巴爾馳舉例說,盡管爭議很大,德國政府2023年仍批准中遠集團入股漢堡港福地碼頭;繼續允許華為產品在德國網絡通信基礎設施中大規模存在;在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的問題上,社民黨籍德國總理肖爾茨也表示反對。
黑綠組合
在現任德國政府中,綠黨是要求對中國采取更強硬態度的主要力量。這從綠黨籍德國外交部長貝爾博克對中國的一系列批評態度上可見一斑。墨卡托中國研究所中國問題專家巴爾馳指出:”在現任紅綠燈聯盟中,綠黨所管轄的部門是‘中國戰略’的推動性力量,也是最支持歐委會中國戰略的部門,比如在對中國電動車征稅的問題上。此外,綠黨長期以來也關注Temu(鐵木,拼多多海外版)的問題,並且推動對其加強監管。“綠黨的競選綱領此次點名提出要加強對Temu的進出口管制。
辜學武教授認為, 如果聯盟黨和綠黨執政的話,那麼可能出現強硬與強硬的組合。他說,“綠黨在競選綱領裡首先稱中國是制度敵手,之後是競爭對手,最後才是合作伙伴。”
不過,辜學武也指出,由於綠黨和聯盟黨在其它領域有重大分歧,因此,即便加起來議席過半,黑綠組合的可能性仍然比較小。
黑紅綠組合
在聯盟黨與社民黨加起來無法獲得一半議席的情況下,有可能出現綠黨加入,與黑紅兩黨一起聯合執政的情況。辜學武教授認為,這種黑紅綠三黨的組合“對華政策的變數就非常大”。他解釋道,“按照現在的選情,應該是黑黨入主總理府。如果外交部繼續掌握在綠黨手上,那麼對於德國政府的對華政策,社民黨就幾乎沒有發言權了,對華政策主導權將落至黑黨和綠黨手中,而這兩個黨恰恰是對中國持懷疑態度的。”不過,辜學武也指出,聯盟黨內部支持與中國保持經濟紐帶的力量也會對綠黨有節制、掣肘作用。
根據德國民調機構Infratest dimap從2月3日至5日進行的最新民調中計算出的結果,從理論上講,聯盟黨在630個聯邦議院議席中可獲227個議席,社民黨可獲110個議席,綠黨可獲102個議席。也就是說,聯盟黨與社民黨或綠黨聯合就可以達到半數以上議席,無需組成黑紅綠三黨聯合政府。
其它黨派對華政策及影響
從目前的民調來看,極右翼德國選擇黨支持率排名第二,約22%,因此很可能成為聯邦議院第一大反對黨。選項黨主張全面和中國交往,甚至在競選綱領中提出德國應爭取上海合作組織觀察員地位。不過,辜學武教授認為,即便成為議會中第一大反對黨,選項黨在對華政策上也沒有發言權。巴爾馳認為,無論在內政還是外交政策上,選項黨都沒有提出真正的可行方案,今後幾年中也不會對德國的中國政策產生什麼影響。
除自民黨外,目前正在為5%這一進入議會的門檻選票奮鬥的小黨派還有德國左翼黨和新政黨莎拉•瓦根克內希特聯盟。這兩個黨派從意識形態上看都相對親中,但兩位專家都認為,即便進入聯邦議院,這兩個小黨派對德國政府對中政策的影響力也非常低。
特朗普因素
不可忽視的是地緣政治等外部因素,其中之一就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外交政策。特朗普已經對歐洲發出關稅威脅。巴爾馳認為,如果特朗普將威脅落到實處,很可能將影響歐盟乃至德國新政府的對中政策。他說,“如果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真的損害歐美關系,把歐洲深深拖入貿易沖突的話,那麼很多歐盟國家都會考慮是否重新加強同中國的關系,以抗衡美國的影響力,而不是夾在兩個強權之間。”
辜學武也指出,“特朗普的戰略是各個擊破,可能對歐洲動手。(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最近的表態顯示,如果特朗普對歐盟動手的話,歐盟對華立場會軟化”,但是,他也可以想象,“一旦特朗普在進行雙邊博弈時,對歐盟開出具有誘惑性的條件的話,歐盟會立馬放棄中國,同美國達成協議,並且有可能會犧牲中國的利益。”
從特朗普在最後一刻還是宣布延期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征關稅來看,他更多是施壓到極致,從而達到更深層次的目的,而非把盟友或伙伴變為敵手。
中國自身因素與中德合作空間
中國本身的態度,如是否堅持對外開放、加強開放力度,也會對德國新政府的對中政策產生影響。盡管中國保持8年的德國最大貿易伙伴地位去年已被美國取代,但中德貿易去年仍高達2470億歐元,中國也仍是德國重要的出口市場(名列第5)。去年,外資對中國的直接投資整體減少,但由於采取”在中國為中國(生產)“的戰略,德國在中國的直接投資仍在增長。
辜學武認為,盡管在現任德國政府治下,德國的”去風險“戰略已產生作用,德資在中國開始更多著眼為中國生產,而不是為全球供應鏈生產,許多德國企業同時也在世界其他地區投資開拓,但是,在能源和環保等領域,中德仍有合作空間。他說:“未來合作的亮點可能是中國的一些優秀的、領先的電動車企業、電池制造商大幅度走向歐洲。這也是德國和歐盟對中國實施電動汽車關稅的一個主要目的——不一定是要卡住中國電動汽車進入德國和歐洲,而是迫使中國電池產商在權衡利弊後寧願在歐洲和德國投資生產,而不是用整車出口的方式來佔領歐洲市場。這個領域可能出現雙方都有利可圖的合作。“
如何利用台灣問題的空間有待觀察
在台灣問題上,巴爾馳認為,德國不會因為台灣主動同中國產生直接沖突,但下屆政府具體如何利用在台灣問題上的空間還有待觀察。本屆德國政府任下,發生了美國前議長佩洛西訪台、台灣大選、中國在台海周邊多次舉行大規模軍演等重大事件,台海局勢一再升高。去年9月,德國軍艦22年來首次穿越台灣海峽,宣示“航行自由”的權利,被視為德國向中國發出了堅定地與盟友站在一起,維護國際規則的具有高度象征性意義的明確信號。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德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