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威脅加征100%關稅 台灣怎麼因應?
(德國之聲中文網)周二(2月11日),台灣經濟部次長江文若率團赴美,希望與特朗普政府溝通。今年1月底特朗普稱,正在考慮對台灣芯片施加關稅,稅率可能達到100%,以促使半導體業者回流至美國制造。
對此,專研台灣科技業的記者與專欄作家高燦鳴(Tim Culpan)向DW表示,芯片產業應不會像其他產業那麼受關稅影響,例如台積電大致上“不會有事”。他認為,台灣許多科技公司都已布局全球,有能力靈活轉移供應鏈。
《金融時報》11日的分析則指,台積電如今要小心權衡:一方面要說服特朗普政府繼續補貼台積電在亞利桑納的投資計劃;但另一方面,若把太多業務移往美國,除了可能削弱其商業模式,在台灣可能也難以交代。
一種折衷做法是,把研發中心移到美國,台積電可能選擇加快步調在美國建立先進制程能力,例如關鍵的先進封裝技術。如此一來,既可以強化對美國的承諾,也能維持台灣身為全球芯片制造核心的地位。
台灣政府如何回應?
今年2月初,台灣經濟部曾發公告,宣布將協助海外台廠重新布局,例如把工廠移到美國、印度、東南亞等地,以及找尋合作伙伴。
台灣經濟部長郭智輝11日也表示,政府跟中油公司正在研議擴大進口美國天然氣;此舉被解讀為台灣官方欲“取悅”特朗普、或者是對美國“釋出誠意”,盼平衡雙方貿易。
競選期間,特朗普不只一次質疑台灣“搶走”美國的芯片生意,甚至形容美國之於台灣有如“保險公司”,而台灣應該付錢給美國,換取防衛上的支持。部分觀察把特朗普的說法理解為“商人心態”,也就是要求盟友必須跟美國有對等的交換。特朗普也多次主張要平衡美國對他國的貿易逆差,本周更稱將對各國課征“對等關稅”。
(綜合報道)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