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臺南民政局積極推廣環保自然葬法 強調骨灰自然分解
TEST.JPG00000
【焦點時報/記者蔡宗憲報導】 臺南市自103年設立大內生命紀念園區及110年設立仁德生命紀念園區以來,專區已植存超過10,000位先人,顯示市民對環保葬法的接受度逐年提升。隨著社會觀念的變遷與環保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市民選擇以自然、簡約的方式回歸大地,讓生命延續對環境的關懷。
自黃偉哲市長上任以來,臺南市政府民政局持續推動環保葬,透過政策引導、優化設施及加強宣導,讓市民更瞭解並接受這項永續殯葬方式。近年來,市民選擇環保葬的比例已突破10%,顯示這項趨勢正穩健發展,民眾接受度逐年提高。
近期有報導,骨灰在樹葬後不易溶於土壤,可能需要挖出並送至焚化爐處理。對此,民政局強調,環保葬的核心精神是讓骨灰以自然方式回歸大地,透過生物分解作用逐步融入土壤,而非短時間內完全溶解。並進一步說明,植存區每隔一段時間會翻土,以確保土地能循環使用,並在過程中秉持尊重先人及環保永續的原則,不會將骨灰挖出焚化。
市長黃偉哲指出,環保葬不僅能減輕家屬後續祭祀負擔,更符合現代人講求自然、簡樸與永續的生活價值。環保葬法兼顧尊重先人、節約土地及環境保護,是城市邁向永續的重要一環。未來,臺南市政府民政局將持續優化環保葬的相關配套措施,並積極推動生命教育,期望透過不斷努力,讓更多市民響應環保葬法,共同為後代子孫留下更美好的生活環境。
民政局姜淋煌局長表示,環保葬法不僅能減少傳統墓葬對土地資源的佔用,降低環境負擔,並以不立碑、不造墳、不進塔的方式,讓生命紀念園區成為兼具生態與紀念意義的環保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