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立陶宛前外長:必須繼續堅定站隊美國

德國之聲:在擔任立陶宛外長期間,您曾經做出很多涉及中國的決策。我們作為DW中文節目,今天就主要和您談談中國,確切的說是“兩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您更偏向哪個?您更喜歡哪個?

蘭茨貝格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我沒必要二選一吧(笑),我認為每一個歐洲國家都應該可以和“兩個”中國──這可是你說的哦──打交道,也就是台灣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我任上試圖確立其成為立陶宛的外交准則,並且不受到中方的壓制。當然這並不容易,但我很高興看到我們的現狀。

德國之聲:現在立陶宛的新任總理說,立陶宛的台灣代表處,其名稱最好還是改回“台北辦事處”。您是否擔心您在職期間的一項重大決定遭到逆轉?

其實他後來被再次問到的時候,又略微改變了立場,說在台灣代表處名稱問題上不打算對中方讓步,所以到底怎麼樣還不是很明朗。我認為名稱問題很重要,台灣想怎麼稱呼自己,應該是讓他們自己來決定。中國不應該在稱呼問題上強迫他們。總之我目前不怎麼擔心,之前的政策還沒改變,而且立陶宛和台灣之間的關系也在增強。

德國之聲:半個世紀以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在北京的壓力下都采取“一個中國政策”,也就是或多或少認可或者承認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當然真正的統治關系可能只有1945年到1949年間。歐盟也一直奉行“一個中國政策”,您是否覺得這是個錯誤?

我並不質疑“一個中國政策”,這同樣也是立陶宛現行外交政策的一部分。這個政策的重點是,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同時和台海兩邊建立外交關系,只能二選一。你要是和一邊建交了,就不能和另一邊有外交關系。立陶宛也是這麼做的,我們和台灣沒有正式外交關系,而且我們也沒打算和台灣建交,其實現在也沒有人說要這麼做,除非我們被人非常極端地推向這個方向。不管怎麼說,現在還沒發生,也沒人質疑“一個中國政策”。但是中國領導人也必須明白,對立陶宛等國施加非常巨大的壓力,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導致中國不願見到的後果。歐洲民主國家不太喜歡被施壓,民主機制有時會讓外部施壓者適得其反。所以一切都要講求適度。

德國之聲:既然您說施壓,那您覺得多大的施壓算是適度呢?不僅僅是來自中國的施壓,也包括其他國家在這個議題上對中國的施壓。

對立陶宛的施壓或者說制裁力度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幾乎所有的立中貿易都被喊停了,您見過其他國家遭到過中國的這等制裁嗎?至於中國也面臨西方國家的施壓,這根本不是一個層級的。

德國之聲:中國一直將台灣問題視作自己的絕對核心利益。立陶宛幾年前觸及了這個核心利益,在經濟方面蒙受了巨大損失。您現在回頭看,認為這一切值得嗎?

我們看到,中國對核心利益的描述其實是有很大的變動性的,與其說原則性問題還不如說像流水一樣善變。我認為我們依然在和中國簽署的協定範圍內,但他們把原則改動了,改成了對他們更有利。他們把原則改成了將一切都稱作核心利益,這是很危險的做法。這樣下去,將來還會有台灣、南中國海,還會有日本的某些島嶼、菲律賓的島礁。一下子就會有很多核心利益去擴展。而我們歐盟的外交政策的原則之一就是基於法治。簽了條約,那麼條約就是條約。我們同意將台灣稱作為台灣,那麼就會這麼稱呼他們。這不是說要搞“台獨”,這些問題應該是讓台海兩岸自己去解決,我們也是支持大家這麼做的。但是在名稱問題上,遭到那麼大的外部施壓,我覺得這很不公平。回頭來看,我們國家在遭到了那麼大的壓力後,現在變得更有韌性了,也變得更加敢於談論中國、批評中國了。所以我覺得這些事情都要平衡看待。

德國之聲:您說中國的原則還有核心利益像流水一樣善變?

對,而且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這個做法還蠻成功的,你看當初大家都不敢直接向台灣供應新冠疫苗,因為很多國家都吃不准這會不會被北京認為是觸及核心利益、違反“一個中國原則”,於是紛紛袖手旁觀。這對島上的那麼多居民來說真的太不公平。

德國之聲:幾個月前,立陶宛總統瑙塞達說,接下來應該恢復和中國的正常經貿關系。您是否支持這樣的做法?還是認為增強和中國的經濟合作總是具有危險性?

現在,立陶宛和中國的外貿幾乎已經恢復到了遭制裁前的水平,所以我國輿論在說,立陶宛已經贏了:一邊是和中國的貿易,一邊是和台灣的關系。我認為我們的處境很不錯。但是我們和北京的外交或者說政治關系還是欠佳,兩國互設的大使館都無法正常運作,這其實挺讓人傷心。我並不反對恢復和中國的關系。只要中國想談,我們很願意談。我們也派遣了特使去北京和那裡的最高層領導談這個事情,但是顯然對方沒興趣。也許今後有一天他們會有興趣的。我們要像中國人一樣,要有耐心。

德國之聲:您現在不當外長了,語氣倒反而緩和了?就在幾個月前,您還沒卸任的時候,還曾說如今是冷戰2.0時代,所有國家都要在中美之間選邊站。您當初的選擇相當清晰,但現在特朗普又當美國總統了,您是覺得情況有變嗎?

我當時說的其實是專門針對互設使團或者說代表處的事情。我的意思是,有人說立陶宛需要進一步增進和中國的經貿合作,但我不覺得立陶宛有這個必要。立陶宛需要做的是貿易伙伴多樣化,開發新的貿易伙伴國,避免某個貿易伙伴拿貿易來要挾我們。你看看現在的中美對立,那麼立陶宛該站在哪邊其實是再明確不過的了。

德國之聲:特朗普上台了,美國的態度現在都變成這樣了,立陶宛難道還要繼續堅定地選擇美國一邊嗎?

當然!我們在歐洲正面臨二戰以來最大的地緣政治威脅,俄羅斯正在擴軍,攻擊我們的盟友,還在我們邊境附近演習。為了國防,我們必須找到和美國合作的方法。

後記:在采訪之後不久,蘭茨貝格斯在社媒X上發帖,對當前烏克蘭局勢、美俄關系、歐美關系表示擔憂,尤其擔憂美國不再願意保護歐洲的安全、同時歐洲國家卻無法團結一致接過援烏抗俄的重任。他在帖文中還指出,一直覺得中國“試圖以勝利者的身份出現”,擔心中國會利用美國撤退、歐洲無力保護烏克蘭的時機,搖身一變成為烏克蘭的保護傘,“北京手裡有著對俄羅斯的影響力,所以甚至能給烏克蘭開出比特朗普更好的條件。”蘭茨貝格斯進一步說,烏克蘭也能為中國保護傘提供豐厚回報,其中包括戰後重建的合同、港口、農產品等等;而且,屆時也有很多歐洲國家會支持這種方案。對於北京而言,這步妙棋能離間美國和歐洲,就像當年基辛格離間蘇聯和中國一樣。“更糟的是,中國充當烏克蘭保護傘,意味著北京開始取代美國的在歐洲東部防範俄羅斯的角色,這會導致歐盟東部國家依賴中國的保護,訛詐狀態隨後還會向西歐蔓延。”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崔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