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評論:習近平見馬雲 北京傳遞什麼信號?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政府常常以在某個特定時間召開某個特定主題會議的形式,向外釋放某種特定政治信息或經濟主張。這個特定會議並非是列在當局已經計劃好的年度會議中,因而也是外界一般未預期到的。針對民營企業,就召開了兩次這樣的會議,一是2018年11月由習近平主持的民企座談會,二就是眼下這場由王滬寧主持,習近平出席的民企座談會,此兩場會議都被官方輿論稱之為最高規格的民企座談會。
2月17日召開的這次民企座談會,因為路透社在召開前三日披露馬雲會參加,因而引起輿論和資本市場的關注。要弄清會議所謂的重要意義和它要傳達的政治信號和政策主張,除了關注習近平的講話外,還需注意會議召開的時機和參與者,並比較此次會議與2018年的那次會議的異同。時隔7年舉行的這兩次會議,都是針對民企來的,這反映民企問題依然是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在當下背景下,甚至可以把官方如何對待民企和企業家,上升到國運高度,這是一點都不誇大的。
特朗普貿易戰2.0
先看兩場座談會召開的時機。上次會議外有特朗普對中國開啟的貿易戰,內有 “民營經濟離場論”,尤其後者,對民企的殺傷力非常大。民營經濟已經完成了在中國的發展使命,應逐步立場,這種論調雖然不是出自官方,但由於此時正遇到官方清理和打壓有問題的民營企業,調整中國產業的發展路徑,比如,安邦集團暴雷,被國資接管,海航也陷入艱難處境,這兩家民企的掌門人吳小暉和王健,都是有背景的人,他們被官方控制,以及其他民企老板被抓,不但讓民營企業家也讓中國輿論認識到,“民企離場論”是官方通過民間自媒體有意釋出的政治信號,觀測市場反應,民企今後可能一一會被國家接管,從而弄得企業家人心惶惶,很多人開始轉移資產,避走海外。這當然對中國經濟造成非常大的承壓。所以,2018年的民企座談會,更多的是要安撫民營企業家的恐慌情緒,緩解民企對政策環境的焦慮,側重穩人心,讓民企“吃下定心丸”。
此次座談會的一大背景依然是特朗普的關稅戰。關稅帶來的出口沖擊,對民企的影響要遠大於國企,這和上次都一樣,但中國經濟的整體狀況,要比上次困難,而民企是難上加難。上次座談會後,雖然當局為穩民企,出台了民營經濟28條,從中央到地方,也加大了對民企的扶持力度,包括今年要出台民營經濟促進法,從法律上保障民企地位和利益,然而,由於三年疫情和之前的政府強監管,對民企造成的傷筋動骨傷害,使得民企整體應對外界沖擊的能力更低。與此同時,民營企業家對當局扶持民企發展的信心依然不足,認為當局只是出於穩中國經濟的考量才改變了對民營經濟的態度,一旦外界環境好了,還是要割民企韭菜的。當局也知曉此種狀況,此時召開座談會,就是要打消民企顧慮,表現出當局對民企的支持與關懷,以穩定社會的預期和信心。
鼓舞民心士氣的好時機
不過,本次座談會和上次比,在時機上也有一點明顯不同,就是DeepSeek的崛起和動畫片《哪吒2》的票房收入進入全球最高票房的前十行列。尤其是前者,用降規版芯片和較少成本,通過算法的創新,在性能上達到美國先進AI大模型的水平,讓整個中國社會和當局看到突破美國科技圍堵的希望,極大提振當局對中國科技發展路徑的信心。而這是由民企來實現的,表明中國的技術發展和進步,離不開民企,民企不但是中國經濟的活力所在,也是中國科技的活力所在,這對當局來說,是可資利用的時機,所謂氣可鼓不可歇,重視民企在科技和文化發展上的重要作用,並在政策上加以支持。
客座評論:中國原始創新的瓶頸是否因DeepSeek而打破
民企的信心不足和對自身發展前景的不確定性,讓當局覺得有必要在這兩個時間節點上召開座談會。但時機和背景上的差異也使得出席這次會議的人員的規格和結構,同上次有些差異。先說出席座談會的常委。上次會議是由習親自主持,出席的常委有政協主席汪洋、主管宣傳的書記處書記王滬寧、國務院副總理韓正。這次改由王滬寧主持,但他的身份是政協主席,習只是發表講話。主管宣傳的書記處書記蔡奇沒來,而改由總理李強出席,另外,丁薛祥作為副總理也出席了會議。因此,雖然同為最高規格,但整體比上次還略微高一點,也表明這次會議重點不只是鼓信心,對民企在中國經濟尤其科技發展中的地位角色更加重視,發揮民企的這種作用將成為中國政府主抓的一項事務。
再從出席會議的民營企業家特別是挑選的發言者來看,這次和上次的差異更明顯。上次有54家企業參會,傳統行業偏多,發言的企業家有10人,分布在信息安全、人工智能、汽車零部件、醫藥、機械工業、環保等領域。這次參會的企業也包括傳統行業,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企業比例比上次要多,包括華為、阿裡、騰訊、小米、比亞迪、寧德時代以及杭州“六小妹”的DeepSeek和宇樹科技等,集中在智能制造、數字技術、綠色能源等領域,這些企業如今在中國的名頭都響當當。發言的6位企業家是華為任正非、比亞迪王傳福、新希望劉永好、上海韋爾虞仁榮、杭州宇樹科技王興興、小米雷軍,這其中除新希望劉永好是做農業的,屬於傳統行業,但現在也轉型為綠色農業,另5人屬於互聯網科技、半導體、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新技術行業。
參會民企和企業家的這種轉變,凸顯了當局在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未來產業、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科技自主創新的戰略意圖,試圖通過民企的靈活性和創新力,突破美國的技術圍堵。這一點特別體現在DeepSeek梁文峰、宇樹科技王興興等多位智能機器人、AI領域的青年企業家的與會上,這些初創企業目前規模和產值都不太大,可發展前景可期,尤其是DeepSeek引發的中國AI旋風極大振奮了中國科技界的信心,而王興興被安排發言,也是刻意要表達這些年輕的民營企業家,在當局政策的扶力下,發展事業的信心和產業科技報國的信念。
馬雲正式“脫敏”了?
另外,需要特別一提的是,馬雲也出席了這次座談會。馬雲在中國,不單單是一位企業家,還是一個符合,一種象征。多年前,他因“誹謗”中國金融的監管體系而受到當局嚴厲打壓,從坐上賓跌落到不得不“出走”海外,他的故事代表了一代有政治野心的中國企業家的落幕,成為中國民營企業時運倒轉的象征,也牽動社會人心。中國民營企業家對當局差不多徹底喪失信心,“民企離場論”是一個轉折點,馬雲的遭遇是第二個轉折點。
這幾年當局一直在向民營企業家喊話,出台了很多政策提振企業和市場信心,包括習近平親自下場做出承諾,但效果差強人意,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海內外的企業家和投資者都在觀望當局如何處理馬雲。雖然馬雲此後有時也在國內現身,但仍然被當局冷凍,可以說,馬雲一天不解凍,中國民營企業家對當局的信心就一天都不能恢復,正是在此意義上,一百個民企扶持政策可能也不抵馬雲的政治解凍來得重要。
馬雲成為民營企業家測試當局對待他們是否有誠意,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恢復市場信心的一塊試金石。也許意識到這點,當局安排他參加了這次會議。按理,馬雲已在阿裡沒有任何職務,只是一個控股股東,即使要體現對阿裡的支持,可以讓企業現在的管理者出席,可顯然,如果這樣安排,就起不到現在的作用。馬雲雖然沒被安排發言,但被安排坐在民營企業家的第一排,也和習近平握了手,這個禮遇傳達出的政治信號是明顯的,即已經脫敏,可以想見,馬雲今後的官方活動會逐漸增多。
總的來看,中國當局召開的這次最高規格的民企座談會,是要以這種形式再次肯定民企和民營經濟對中國的歷史貢獻,通過聚焦先進科技、優化政策環境,試圖在復雜的內外挑戰中,以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力為核心,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塑造中國企業在全球產業鏈的競爭力,從而在中美的競爭中不被美國打敗。
鄧聿文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志共同主編。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鄧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