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三年戰爭如何改變了我們:前德國之聲記者在烏克蘭的戰地經歷

(德國之聲中文網)俄烏戰爭已持續三年之久。國際制裁、政治威脅、對戰爭後果的恐懼,甚至戰爭給俄軍自身帶來的傷亡都未能令俄羅斯停止侵略的腳步。相反,戰場上的每一次失敗都促使俄羅斯尋找新的戰術,而非放棄戰爭。

在近三年的時間裡,我目睹了俄羅斯軍隊的變化,戰場的變化,以及烏克蘭軍隊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適應戰爭——就像一個被投放到敵對環境中的有機活體,烏克蘭軍隊不僅學會了如何在這種環境中生存,還借助最先進的技術,使戰場環境朝著有利於己方的方向轉變。但在這場戰爭中,有一樣沒有任何技術能夠取代——步兵,不顧疲勞、痛苦和恐懼,堅守祖國的步兵。

從步槍到無人機

人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第一次踏上前線的感受。大地在腳下震動,空氣被爆炸撕裂,燃燒的房屋噼啪作響,炮彈碎片呼嘯而過,遠方傳來慘叫聲。那一刻,我第一次真正體驗到戰爭的本質——混亂、無情。

我仍記得最初的槍聲——短而急促,穿透樹枝、擊中金屬 – 同時被不斷擊穿的還有現實本身。燃燒味和火藥味彌滿胸腔,甚至嘴裡都能嘗到苦澀的硫磺味,仿佛數十個煙花同時爆炸。當然毫無慶祝可言,有的只是戰爭的苦澀現實。

我的軍旅生涯始於空降旅偵察排,我曾參與解放赫爾松和尼古拉耶夫地區的戰鬥,並在頓涅茨克和扎波羅熱地區作戰。起初,我們為每一個陣地而戰,到後來隨著戰事推進,戰鬥逐漸擴展到城市的每個角落,我們開始為每一條街道、每一片廢墟拼死廝殺,這些城市在炮火和空襲中已滿目瘡痍。

受傷後,經歷數月的康復治療,我被調往無線電電子偵察部隊。現在,我的武器不再是機槍,而是信息。我們通過無線電信號分析敵軍動向、指揮部位置、無人機活動及其電子戰系統。

就在我的軍旅生涯發生轉變的同時,戰爭本身也在變化。戰場上出現了一個新的制勝因素——配備攝像頭、由操作員操控的FPV(First-person view第一人稱視角)無人機。最初,這類無人機被視為一種不得已的臨時解決方案,是為彌補烏克蘭炮彈不足而進行的嘗試。但如今,這種FPV無人機已成為能夠對目標進行精確打擊的武器。戰壕、掩體、裝甲車輛——一切都是無人機的攻擊目標。這成了一場飛行員間的較量,誰能更快發現、鎖定並摧毀敵人?

但無人機技術的發展也帶來了一個新挑戰——與無人機作戰。電子戰 – 即對無線電信號干擾,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這也迫使FPV無人機操作員不斷調整頻率、優化通信算法,並研發新的操控方式。在戰場上,技術優勢從來都是短暫的,程序員和工程師必須日復一日地不斷改進。

人類所能承受的極限

然而,所有技術進步都無法解決最核心的問題——在前線持續作戰的士兵的身心在達到極限後如何恢復。三年戰爭下來,烏軍的步兵輪換已成為極其嚴峻的問題。士兵往往要在前線等待數周,甚至數月,疲憊不堪地等待換防。他們的警覺性和戰鬥意志在等待中被逐漸削弱,長期的失眠使意識變得模糊,身體因缺乏食物和水分而日漸虛弱。在這種狀態下,人已經無法思考或分析,只能依靠本能做出反應,或機械地執行命令。

許多士兵已戰鬥了數月乃至數年,卻始終沒有機會哪怕只是短暫地回歸正常生活。哪怕只休整幾天,也能讓他們恢復體力,以更充沛的精力重返戰場。

但如今,每一支仍具備戰鬥力的部隊都極其寶貴。在大部分前線地區,烏克蘭軍隊主要采取防御戰略,這使得指揮部根本無法撤回部分軍隊進行休整。因為如果前線某處出現空缺,敵軍就會立刻伺機而動。因此,只要戰爭仍在繼續,士兵們就必須堅守陣地,以超越人類極限的意志力苦苦支撐。

頑強抵抗

戰爭改變了我。戰爭原本於我而言是抽象、遠離生活而不能被真正理解的概念,到後來成為每天必須面對的生活。但殘酷的現實中,依然存在一些微小的幸福——比如在辛苦一天後喝上一杯熱茶,有機會洗去身上的污垢,或者擁有難得的,沒有爆炸聲的幾小時寧靜。但最大的滿足感,莫過於看到無人機摧毀對我方防御工事發起攻擊的敵軍。

我當然渴望回到家人身邊,回歸平靜的生活,重新做回熱愛的工作,再也不用拿起鐵鍬挖戰壕,在潮濕的戰壕中挨凍,再也不用吃速食泡面,或是整天夢想著能洗個熱水澡、換上干淨的衣服。我們每個人都已經疲憊不堪,但此刻,我們還不能放棄。我們別無選擇,只能繼續戰鬥——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也為了那些已經犧牲的戰友,以及那些仍在家鄉等待我們的人。為了能自由生存權利。

我不相信戰爭會很快結束,因為我看不到雙方任何妥協的可能性。 俄羅斯沒有理由主動結束戰爭,他們仍在逐步推進,蠶食烏克蘭的領土。俄軍不會自動撤退,只有有組織的抵抗才能阻止他們 – 步兵、無人機、先進技術和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缺一不可。

與此同時,任何國際援助的拖延只會給敵人提供喘息和鞏固陣地的機會。對於這一點,每個在前線作戰的人都很清楚。但無論全球政治如何變化,無論外國盟友是否猶豫不決,我們的鬥爭都不會停止。

如今,某些國家領導人試圖將戰爭爆發的責任從侵略者身上轉移到我們身上,但即便如此,我們的抵抗也不會動搖。因為我們不僅在捍衛自己的國土,也是在捍衛我們的身份、我們的未來。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德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