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言論自由該有國籍門檻?陸配亞亞事件撕開台灣民主的隱憂

中國籍配偶劉振亞,因在其社群平台上多次發表「支持武統」相關言論,被移民署認定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撤銷其依親居留資格,限期出境。事件引發巨大爭議,支持者認為言論自由應一視同仁,反對者則主張「居留非權利、而是恩惠」,非中華民國國民不享有憲法所保障的言論自由。

學界迅速響應,包含中研院院士陳培哲、學者黃德北、馮建三等75人聯名發出聲明,指控民進黨政府透過意識形態與政治標籤壓制異議,言論自由已面臨「思想審查時代」,並質疑驅逐亞亞是否為民粹操作的延伸。

醫師沈政男則從歷史切入,援引1988年台獨運動人士許曹德、蔡有全遭判刑案例,指出當年也是以「踰越法律規定之界線」為由壓制台獨言論,如今卻輪為統派被驅逐,質疑民進黨「走回威權老路」。他警告:「今天趕走陸配,明天會不會是政治立場不同的本國人?」

但反方也不乏聲音。律師林智群直指,憲法保障的是「中華民國人民」的言論自由,而非外籍人士。移民署取消亞亞的居留,是基於國安考量行使裁量權,並非審查其言論。他強調:「她不是中華民國人民,不能向我們主張言論自由。」

這場爭議,其實凸顯台灣言論自由制度的模糊地帶。一方面,社會普遍支持「你可以說台獨、我可以反對」,但當話題涉及統一、特別是「武統」,敏感度立即攀升,政府也將其與國安紅線連結起來。

問題是,這條線畫在哪?是否一個非本國人,只因發表政治立場就失去在台生存資格?如果武統言論是危害國安,那「和平統一」呢?若政治表述可以成為驅逐理由,是否將造成寒蟬效應?這些問題,民進黨政府迄今仍未給出清楚答案。

言論自由不是「我喜歡的可以講、我不喜歡的就驅逐」,也不該因國籍而有二套標準。當台灣自豪為亞洲最自由的民主政體,卻對不合主流的異見表達展開排除,這不僅削弱自身民主正當性,也讓世界重新審視我們對言論自由的堅持是否真誠一致。

亞亞事件,也許只是冰山一角,真正值得警惕的,是這場爭議背後潛藏的雙標心態與國安框架濫用的風險。畢竟,能不能講話,不該只取決於你是誰、站哪邊。

相關文章